首页 > 威海要闻

典型威海丨于镇榕:让西铺头草莓有名号

2022-05-07 编辑: 宋倩

      

      春末夏初,走进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温室大棚,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一片翠绿映入眼帘,一排排西红柿、人参果、木耳菜等秧苗郁郁葱葱,长势旺盛。棚内,于镇榕忙着管护各类瓜果蔬菜,力争尽早上市。

      2015年,大学毕业的于镇榕放弃在北京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家乡,成立威海市文登区程之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开了服务乡亲父老的创业之路。如今在合作社的助力下,西铺头村各类农产品年产值79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于镇榕也因此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引入新技术,草莓亩产量提升4成

      提及西铺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个大、味甜、品种多的草莓。今年春季前后,前来采摘的游客每天200余人,且产品供不应求。

      西铺头草莓种植历史已久,能打出名堂,于镇榕起到了重要作用。于镇榕在北京林业大学求学时,大二上半年进入北林国家级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草莓液体组织培养,也正是在那里,他对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有了新的认识。

      2013年,还在读大三的于镇榕和导师一起来到西铺头。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村里的草莓种植模式存在品种单一、管理理念落后等不足。于是,红颜等新品种脱毒种苗在西铺头村落了地。

      “草莓脱毒苗在大棚试种后,亩均产量提升了40%,果实风味也得到了提升。春节前后,能卖到80块钱一斤,客户络绎不绝。”于镇榕说,西铺头村草莓产业自此迅速发展,打响了品牌。

      新技术的成功推广,在于镇榕心中埋下了用所学专业知识造福家乡的种子。

      大四那年,于镇榕获得前往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植物生理学科交流一年的机会,毕业后他本可以继续在国外深造或留校工作,但于镇榕还是选择回到西铺头村投身乡村建设。

      “我更喜欢实践,我的专业只有在乡村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能用所学专长给家乡带来变化,我很自豪。”于镇榕说。

      带头致富,300余村民好就业

      2015年,回到家乡的于镇榕,对家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不知疲倦地熬夜收集数据、整理笔记、撰写调研报告。他牵头成立威海市文登区程之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出引进高端品种、高端人才、高校联办的“三高三引”思路。

      2016年以来,于镇榕牵线搭桥,先后帮助西铺头村与北京林业大学郑彩霞教授建立植物生理学实验室、与北京林业大学建立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在专家的帮助下,西铺头引入草莓超早熟种植技术,实现草莓提早一个月上市;引入果酒加工技术,解决“残次果”问题;引入芦笋、树莓、蓝莓新品种,促成西铺头村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牡丹资源圃等。

      “如今已有7位高校教授与西铺头建立了长期合作,每一位在村里都有落地项目,每年有二三十名研究生在我们这儿工作。”于镇榕说。

      于镇榕吸引来的不仅仅是专家教授,还有一批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有个比我年纪还小的外地‘90后’,来威海旅游看到西铺头的宣传广告后找到我,一番畅谈后决定留下来建设西铺头,现在还在村里。这样的年轻人村里有7名,他们都对农村发展有梦想、有热情。”

      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为西铺头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西铺头村各类农产品年产值7900余万元,影响带动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西铺头村村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西铺头也由一个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的小乡村,变成集育种育苗、农业种植、循环农业、农产品初精深加工、研学、休闲康养等众多业态在内的产学研融合乡村。

      现在,于镇榕又有新的目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采取‘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牛、马等动物粪便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种植,再用农业种植产生的秸秆等肥料用于喂鸡养牛,既可以节约种养成本,又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种养殖的绿色良性循环。”

      于镇榕认为,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今年我市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前期有幸参加了座谈调研,我也为农村青年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商发展提出了建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为青年发展量身打造的‘政策包’,也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