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胶东

掖县革命运动先行者 ——掖县第一位共产党员王鼎臣

2022-05-10 编辑: 仲鹤

      他是山东掖县革命运动的先行者,是掖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是郑耀南、宋光等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引路人,他为创建、领导和发展掖县党组织和抗日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鼎臣

      坚定信念闹革命

      王鼎臣1910年出生于贫农家庭,从祖父辈开始迁居山东省掖县梁郭镇张村。他的父亲王学绍在家经营皮货作坊,以制做皮衣、皮帽子谋生。

      1918年,王鼎臣进入张村初级小学,1924年升入掖城县立第一小学高级班,192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王鼎臣学业优良,尊重师长,平易近人,性情豪爽。在九中,他先后担任过班长、学生自治会卫生委员、副主席等职。

      王鼎臣在进步老师的教育下,痛恨旧社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和进步的师生团结起来,多次进行抵制日货、反对学校不合理规章制度的斗争,并和同学到大街上张贴标语,游行示威。在斗争中,王鼎臣接受新思潮冲击,革命思想逐渐萌发,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

      1928年春,王鼎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介绍郑耀南和鲍仙洲等人入党,在掖县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

      1930年6月,王鼎臣考入东昌(聊城)三师,后经美术教师王子正(曾在九中任教)介绍到济南私立爱美中学高中部艺术师范科二级插班学习。时值山东省军阀韩复榘在济南杀害22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激起了济南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运动,他积极参加学生罢课斗争。后被爱美中学学生推选为代表,出面和校长交涉,迫使学校当局取消增加学杂费的决定。

      同年10月,受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王鼎臣回掖县继续发展党员,建立中共掖县县委,当选为民运社保委员,他亲自组织党员和进步学生散发掖县县委《告全县同胞书》。县委成立后,他又返回济南继续求学。

1931年11月底,济南私立爱美中学旧影

      济南学生在团市委的组织发动下,纷纷报名参加赴南京请愿团,并成立了济南青年学生赴京请愿指挥部。爱美中学100多名学生和齐鲁中学70多名学生合编为二十一大队,王鼎臣负责联络和指挥工作。一路上,王鼎臣组织学生喊口号、撒传单,在很多车站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车下群众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欢迎济南学生赴京请愿!”的口号声和车上学生的高呼声融汇在一起,震撼大地,响彻云霄。

中共掖县县委旧址

      1932年6月,王鼎臣于济南爱美中学毕业回到掖县,先后在驿道、沙河等小学教学。为了宣传组织群众,扩大革命影响,王鼎臣经常深入群众撒传单、喊口号、贴标语,宣传革命道理。

      星星之火可燎原

      1933年春,王鼎臣到掖县沙河镇县立第二小学任教。上半年,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后,王鼎臣和郑耀南转移到北平,与北平市委接上了组织关系,通过北平地下党的关系参加了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和吉鸿昌等组织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失败以后,王鼎臣返回胶东。

      1933年冬,王鼎臣到栖霞、招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第二年3月,转移到莱阳从事革命工作,1935年参加了胶东特委组织的“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王鼎臣又转移到即墨县城西关,以开帽店隐蔽进行革命活动。

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旧址(现莱州烈士陵园)

      七七事变后,王鼎臣返回掖县,又以教学为掩护,投入了秘密发动抗日武装斗争的工作中。1938年3月,掖县县委领导的玉皇顶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推翻了伪政权,成立了胶东游击队第三支队和抗日民主政府。原县委的领导同志大部分担任了军队和政府的领导工作。3月10日,新县委在平里店成立,王鼎臣担任县委书记。为了便于隐蔽,县委设在王鼎臣教学的梁郭马家小学。

中共掖县县委诞生地纪念碑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王鼎臣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组织党员以隐蔽的形式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一方面发动群众报名参军,捐款献枪,成立群众组织和建立基层政权。同时,还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装备较好的地方武装。至1938年8月,“三军”与掖县三支队胜利合编,蓬、黄、掖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宣告成立。

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旧址

      为了便于工作,县委迁到了掖县城,以“掖县民众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在群众中出现。王鼎臣的公开职务是民动会主任。进城后,王鼎臣在掖城主持召开了民动会扩大会议,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王文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号召全县要迅速地、普遍地、自上而下地充实加强民动会,大规模地开展民众运动。会后,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全县的区乡和部分村的党组织都以民动会的名义建立起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在这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发展。

      1938年6月,时任县委书记王鼎臣根据宋光和几个进步青年的表现,介绍他们一起加入了党组织。遵照王鼎臣的指示,宋光跑遍了八区西北部的几十个村庄,在壮大抗日团体的同时,发展了多名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胶东特委和“三军”机关都迁到了掖县城,掖县成了当时胶东抗日的指挥中心。后来由于工作需要,1938年10月,王鼎臣调胶东特委政治保卫局任副局长。

      在王鼎臣的影响下,父亲王学绍一心支持儿子革命,妻子刘玉英也是革命的积极分子(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一家人把好的饭菜省下来给同志的亲属吃,把好的被褥腾出来给同志的亲人用。一有情况,全家人忙着先安排同志的家属转移。胶东特委给王鼎臣配备了马匹,王鼎臣却很少骑马,他不是用自己的马来驮东西,就是让给病号或体弱的同志骑。冬天来了,上级发给他一件棉大衣,他说:“我从家里带来一件皮大衣,把棉大衣发给别的同志吧。”以后一连几年发棉大衣,王鼎臣都没有要,其实王鼎臣仅有一件已经掉了毛的皮大衣。他的妻子刘玉英不知给他做了几床被褥,后来都被他送了人。天冷了王鼎臣又回家,妻子再也没有什么给他了,只好把挂在门上的夹门帘摘下来,让他带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42年秋,为了加强湖西地区的工作,山东分局社会部把王鼎臣(到湖西改名王鼎成)调到湖西地区,担任晋冀鲁豫第六地委委员兼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安督察处处长。分局领导还把一本山东分局与湖西地区进行联系的电报密码交给他。因工作需要,王鼎臣走得很仓促。一天深夜,他悄悄回到家乡,在院墙外面轻轻地叫醒了妻子刘玉英,王鼎臣隔着墙对刘玉英说:“上级调我到外地区工作,离家很远,你要保重啊!”说完匆匆离去,这竟是王鼎臣与妻子的诀别。

      湖西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是华东鲁南根据地与晋冀鲁豫和陕甘宁边区根据地进行联系的交通要道。它东靠津浦路,南靠陇海路,北是济(宁)菏(泽)公路,西是菏(泽)商(丘)公路,是微山湖以西的一块狭窄的三角地带。敌我对这一地区争夺相当激烈,斗争异常尖锐复杂。

      12月,日寇纠集万余人对湖西地区实行拉网“扫荡”。21日,专署机关在转移中误入敌人的合围圈,被包围在单县东北的马桥村。王鼎臣带领同志们奋勇突围。由于两边敌人的机枪封锁,王鼎臣在小吴庄西南角壮烈牺牲。次日,他的遗体被临时安葬在马桥村附近的小吴庄西南角。抗战胜利后,迁葬于单县城外东南琴台旧址湖西抗日烈士陵园,碑文为“山东人王鼎臣烈士之墓”。解放后,湖西人民重新修建烈士陵园,把王鼎臣的名字镌刻在单县烈士陵园的烈士碑上。

单县湖西抗日烈士纪念塔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仅32岁的共产党员王鼎臣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他的革命功绩、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