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临港区麓源果乡样板片区打出乡村振兴“特色牌”

2022-05-14 编辑: 宋倩

      5月10日一大早,汪疃镇祝家英村村民祝娟从家里出发,骑行十分钟来到恒兴智慧农业产业园的鸿树林智慧农业大棚,带上套袖,提上筐子,樱桃采摘工正式“上岗”。“我家的地出租用于搭建樱桃大棚了,我来樱桃棚里干活挣钱,不用种地,咱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祝娟的话是汪疃镇麓源果乡样板片区群众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近年来,麓源果乡样板片区持续激发农业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产业富农户,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优质产业点,有效破解农业项目建设周期长的瓶颈,实现了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恒兴智慧农业产业园内的大棚樱桃、大棚蓝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月份,走进鸿树林智慧农业大棚,只见新鲜饱满的樱桃挂满枝头,20余名村民在忙着收获果实。“棚内栽种的樱桃品种有美早、黄蜜、红灯等,它们口感紧实,含糖量高,是最受市场欢迎的几个品种。”大棚经营者、威海鸿树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金介绍,樱桃高品质的秘密在于精细的智慧化管理,棚里装备了自动化卷被系统、锁被系统、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智能系统。智能系统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做到果实比普通大棚樱桃提前一个半月上市,实现樱桃品质和产量的双提升。

      鸿树林智慧农业大棚由汪疃镇整合2000余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鸿树林生态园深入合作建成。大棚建成三年,樱桃销路遍及全国各大城市,产量、收入翻番增长,所得收益用于保障全区1000余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5月正是收获季,预计今年产量可达10万斤。”王世金信心满满地说。

      麓源果乡样板片区还通过土地流转,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年获益约500万元。通过开展田间课堂、技术课堂、营销课堂等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培训,村民们“家门口”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帮助100余名传统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汪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样板片区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既要培养本土农业人才,做好人才内部消化,更要“筑巢引凤”,让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去年11月底,临港区管委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青岛农业大学(威海)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位于麓源果乡样板片区内,不仅拥有广阔的实践田地,还配备了宿舍、实验室、食堂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平台使教师们在千里之外实时监控试验田里的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温度等详细数据,方便教学和实验。

      “学院为农业专业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平台,也为片区现代农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本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汪疃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该项目,让农业人才走到田间地头、留在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多企参与、政企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元发展方式,麓源果乡样板片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科技带动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如今,麓源果乡样板片区内的一个个村庄依靠现代农业走上致富路,一个个产业项目穿点成线、扩线成面,引领片区由1万亩发展为3万亩。南北向苹果全产业链发展走廊、东西向樱桃全产业链发展走廊和高科技农业、特色林果产业、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康养为主要内容的“两廊五区”现代农业产业格局逐渐成型,品质化、景观化、田园化的目标不再遥远,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人群,样板片区规模逐步扩延,“筑巢引凤”的集聚效应日益彰显……麓源果乡样板片区按照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持续在农业产业的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上下功夫,正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Hi威海客户端记者 陈怡帆 文/图 通讯员 林斌 慈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