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仰望深邃星空,闪闪眨眼的恒星、绚丽的行星、一闪而过的流星,那一刻,谁能抵挡住美丽宇宙的诱惑呢?山东大学(威海)校内玛珈山上的天文台,是不少学生和天文爱好者向往的地方。而此次荣获高新区首届十大“最美青年”的任大勇就是在这里“看星星”的人。
任大勇任职于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负责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科研观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
当兴趣变成了工作,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任大勇自幼便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上学期间,当大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做运动、玩游戏时,他则选择带上天文望远镜和相机到郊外探索浩瀚宇宙。
大学毕业后的任大勇应聘到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担任观测助理。在任大勇看来,当天文从一种爱好变成一项工作,“看星星”就不再只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浪漫,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他每天在夜间进行天文观测,华灯初上时,正是任大勇上天文台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而大家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开启新的一天时,任大勇刚结束一夜的观测。因为季节变化,冬季的工作时间大约从下午4时多持续到第二天早上近7时,渐渐地,任大勇成为别人眼中那个真正的“夜猫子”。
科学的天文观测也不再是流星划过天空的灿烂、照片中星云星系的绚丽多彩,任大勇每天要面对的是黑白图像中的颗颗星点、枯燥的代码和数据。天文望远镜所处的圆顶室开启天窗时与室外相连通,因为需要保持热平衡,圆顶室内不能设置供热或制冷设备。一到夏天,进行设备维护时,往往几分钟便已汗流浃背;冬天则冻得手脚僵硬,很久才能缓解。
虽然天文的内容不同,但不变的是任大勇对天文的热爱,他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保质保量地完成天文台的各项观测、数据处理及设备维护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我,确保天文观测工作高效优质完成,为稳定有效的科学产出提供有力保障。
不仅专注于科技创新,任大勇还不断开展天文知识的科普工作。在他的组织下,年均开展以天文台开放科普参观与观测、3D科普观影、路边天文、科普报告讲座等形式的科普活动超过150场次,年均受众逾13000人次。任大勇倾力打造了“地球一小时”暗夜保护、“空间天气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活动等品牌特色活动。
除日常工作外,任大勇同时担任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协会指导教师,协会年均吸纳新会员400多人,志愿服务时长2000多小时。近年来,根据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协同发展战略,任大勇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并拓展一校三地系列科普活动,三地天文社团在学生、指导教师、指导单位层面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系列科普活动已趋向品牌化。
“天文综合了多项科学,是发展学生探索欲的一门学科,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拓展课外实践能力。”在任大勇看来,天文学科虽然不在义务教育学科内,但有非常多的孩子对浩瀚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天文台与威海一中、高新区一中建立起长期合作,任大勇开展天文校本课程讲授。同时,他受聘于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并指导学生天文社团或兴趣小组开展日常活动,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等。
任大勇还积极探索以在线直播、科普图文推送、科普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的线上科普活动新形式与新方法,使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内容上相互结合、形式上互为补充。两年多来,他开展天象与科普活动直播20余次,发表原创科普图文150余篇,线上活动参与者与受众累计7万多人次。(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谭立勇
编辑:梁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