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智库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2022-06-13 编辑: 宋倩

 

     进入“五周岁”,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为我市带来了什么?

      6月11日夜,咨委会年会主会场灯火通明。伴随悠扬的开场乐,在美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全球的委员们面前屏幕准时亮起,浮现出蔚蓝会场底色。

      这场跨洋连线意义非凡。在“做到两统筹、夺取双胜利”背景下,层次规模刷新多个历届之“最”——新聘四位委员,创下近四年委员增幅之最;会上启动首届威海国际周,创下延伸活动规模之最……威海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城市定力可见一斑。

      这场头脑风暴指向明确。锚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委员们围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威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主题,结合前沿思想和威海实际精准把脉,对我市走好先进制造业国际化之路给出恳切发展建言。

      变与不变 “朋友圈”越扩越大

      开放定力始终如一

      从2018年的首届咨委会邀请委员15人,到今日的第五届咨委会委员20人,威海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这份20人的名单分量不轻。他们有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如惠普公司首席供应链官安东、丸红株式会社中国副总代表平野雅之,也有一众各界权威,如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李乃胜、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等,都是立足领域前沿的高端“智慧大脑”;他们在国内外均有影响,人人都是“强磁场”,能为威海吸引更多资源要素。

      委员数量增长,说明我市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宽,开放定力始终如一。五年来的“变与不变”,直观呈现在委员们眼中。

      “从昔日的商业港口和主要的渔业中心,发展到如今成为以文化、教育和科学为重点的高科技城市,威海的变化让人瞩目。”从参加首届咨委会至今,香港董事学会主席陶荣感受真切:“这归功于威海政府和威海人民,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变革、敢于创新。”

      多年来,我市率先在市县同步启动系统集成改革,出台国内首部城市国际化促进法规《威海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等政策文件,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浪潮。正是这种变革创新,吸引委员们“来了不愿走”,与威海这座城市共成长。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咨委会举行以来,我市每年都认真梳理委员意见建议,结合实际加以推进。仅去年,100余条意见建议迅速转化成121条分解推进措施,其中四分之一已经完成。

      可感知的“参与感”,让委员们对我市愈发青睐,越来越多资源向此汇聚。奥中商业协会主席乔治·章格每当参与奥地利相关经贸活动,总会大力推荐我市投资环境;勇克集团首席执行官何耀星看好威海投资环境,油气回收装置项目正在稳步洽谈推进;第十八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上,意大利膜技术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恩瑞克·德里奥利推动与我市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五年来,咨委会对我市已不仅是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智库,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特别在“做到两统筹、夺取双胜利”的大背景下,如期举办咨委会,将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以更多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从无到有 启动首届威海国际周

      30余项活动精彩纷呈

      联动首届威海国际周,是本届咨委会的最大亮点。

      威海国际周这一概念,在《威海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中被首次提出。《条例》明确规定,每年6月,“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此期间集中组织开展城市国际化宣传和国际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

      “城市国际化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威海国际周就是一个‘攥指成拳’的载体,能充分组织起社会各界、国际友人等群体,带动大家共同参与城市国际化活动。”市商务局负责人说。

      首届威海国际周活动,主题是“蓝色活力之都,全球投资首选”。我市计划从“开放、海洋、创新、生态、宜居”5个方面开展国际宣传推介,到6月底前,举办国际经贸、科技、文化、体育、友好城市等九大主题、30多项国际交流活动。

      与咨委会的联动是重头戏。委员们来自全球各界,对如何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最有发言权。作为威海荣誉市民,比利时法兰德斯中国商会行政总裁宋惠安打算在6月13日举办的“威海—法兰德斯中国商会线上交流会”上,为威海和商会新任主席、理事会成员等牵线搭桥,以期提升威海在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将咨委会智库作用发挥到最大,我市近期将举办“咨委会委员走进威海”系列线上活动。通过委员与有关市直部门、区市、企业线上对接,推动形成一批对策明确、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打响“威海——全球投资首选地”城市品牌。

      不仅政府部门,企业、市民也能成为威海国际周的“主角”。11日当晚,市商务局将“政府开放日”活动和咨委会年会“叠加”在一起,邀请多名企业代表、市民代表前来参会。一夜见闻,使贝卡尔特(山东)钢帘线有限公司总经理陶贤湖对威海发展趋势十分看好:“委员们建言献策都有股真诚劲,既谈优势也不避讳短板。这些意见落实下去,不仅城市会更好,我们也会因此受益。”

      到6月底前,还会有更多“接地气”的国际性活动。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仅6月12日至18日期间,我市就策划了中韩国际棒球交流赛、南海新区沙雕文化艺术节和“天涯遇海角:威海—基里巴斯文化联展”等活动,期待市民积极参加。

      剑指先进 委员联袂献策

      探索制造业“赛道”新跑法

      “制造业”作为年会主题,是委员们发言中绕不开的热词。

      “去年来威访问时,威海高水平的智能制造让我久久不忘。”虽是今年新聘任的委员,但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中塚润一郎对这座隔海相望的城市极为熟悉:“威海的优势是规上企业利润率居全省前列。在脱碳减排这个全球课题下,数字化转型和能源转型是威海发展制造业机遇所在。”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我市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威海制造”群峰竞秀,高达68.77%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牢牢占据全省首位,实现“弯道超车”与“换道超车”底气十足。委员们发言的方向,也更多侧重于如何提高产业高端化水平。

      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的建言,紧扣“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世界贸易组织有研究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中,由生产制造直接带来的价值不到三分之一,其余部分都是服务创造的价值。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不仅能推动优势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也有利于吸引年轻人加入新型制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切实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周星认为,RCEP生效同样是机遇所在。“现在,部分零部件产品迎来减税红利,投资贸易自由度明显提升。建议威海积极从日韩引入打印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领先企业,且着眼以3D打印为代表的未来赛道,抢占国际高端打印机研发制造高地。”她说。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生态。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认真分析了威海制造业现状。“对制造业发展来讲,成本控制是永恒的命题。”他建议,威海要率先开展成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从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的各类经营成本入手,构建能够全面有效反映威海市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改革。

      “双碳”背景下制造业从何破题,膜工程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打造传统制造业高端价值链……4个多小时的年会干货满满,委员们提升威海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妙计”不断。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汇聚,一段开放共赢的征程在开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2018年到2022年,咨委会与威海共生共荣。一条承载各方希冀的圆梦大道,愈走愈宽广。(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于淑仪/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