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大泽山的骄子——中共平西工委书记宋光

2022-07-20 编辑: 宋倩

      

      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每个村名都蕴含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而以先烈之名命名的村庄,必有一段红色感人故事,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永久悼念,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1946年2月,掖南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这位为抗日救国英勇献身的英烈,经中共西海地委、西海专署批准,将其故乡掖南县庙埠区干河子村命名为宋光村。

     

 宋光(画像)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宋光,原名宋林竹,字劲千。1906年4月出生于掖南县庙埠区(今属莱州市郭家店镇)干河子村。1915年春,宋光开始上学,因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后以优秀成绩考入掖县乡村师范讲习所。师范毕业以后,外祖父为了加深他的文化功底,又让他跟自己攻读了一年《四书》《五经》。

      1924年,报国心切的宋光怀着治学、扶民、救国的思想回到家乡,1927年至1935年,在本村教学。1935年,到大庙后村小学任教。他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和当地群众的尊敬。他治学严谨,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穷苦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宋光心里很着急。他动员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让这些穷人子女免费上学。他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给他们买书笔纸张。在宋光的扶持下,不少穷人家的孩子上了学。在周围小学中,干河子村小学是学生入学率最高的一个学校。

  

    宋光村一角

      宋光教学注重育人,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中华。1938年春,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女学生,别的教师慑于封建礼教和习惯势力,不愿承教。宋光主动把这批女学生收到自己班里,向她们宣讲男女平等的道理,鼓励她们放足,组织她们向封建势力作斗争。宋光的学生有不少人相继参加了革命。宋光在学校里是学生的良师,在社会上是农民群众的益友。他深入群众,热心为群众服务。年关是穷人的难关,每逢到了年关,宋光总要买上东西送给村里几个贫穷户。群众有了红白之事也少不了宋光的帮忙。群众家里有了难事也都乐意找宋光商量,请他拿个主意。

      宋光不仅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家庭困难,而且经常和群众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他常对人讲:“世道不改变,日子是好不了的。”他经常和知心朋友聚会议论国事,抨击时弊,学习研究革命理论,相约各自设法努力寻找共产党。

      革命路上奋斗成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进了华北平原,山东大地狼烟四起。作为一名教书先生,宋光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热情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积极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时任县委书记的王鼎臣根据宋光和几个进步青年的表现,介绍他们加入了党组织。

      从此,他以教学为掩护,更加积极地为党工作,先后在大庙后、小店子、大台头、南庙蒋家等村秘密地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和“青救会”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遵照王鼎臣的指示,宋光跑遍了八区西北部的几十个村庄,在壮大抗日团体的同时,发展了多名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胶东特委在马山竹林寺召开30余人的党员大会,宋光被选为八区分区委组织委员。

      1939年1月16日,掖县二次沦陷后,上级领导机关先后转移,分区委一时成了“没娘的孩子”。宋光和党小组始终不渝坚持斗争,为隐藏力量缩小目标,晚上他召集党员或在自己村后的茔地里、或在地瓜窑里开碰头会,组织动员党员宣传发动群众,坚定群众的抗战信心。2月,宋光几经周折,终与县委取得联系,重建了八区分区委,成立了柴棚、郭家店、观音、庙埠4个乡的党支部,使全区的对敌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日本杂志上刊登的日军过境掖县城的照片

      7月,宋光受掖县县委派遣到胶东区委党校学习。在党校,宋光学到很多革命理论,党性觉悟和斗争艺术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掖县县委组织部任组织干事。宋光按照县委的要求,以乡为单位举办党员流动训练班和党员骨干培训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时事政策、党的基础知识和对敌斗争策略等,健全了农村党支部和党小组的会议制度。在抓好党内教育、做好巩固党的工作的同时,他还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和反摩擦反投降斗争。1941年,宋光任掖南县委组织部部长,后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为适应对敌斗争新形势,1940年12月,胶东区党委决定将胶西的掖(县)、招(远)、平(度)、昌(邑)、潍(县)划为西海地区。1942年9月,宋光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束后,任平西县工委书记兼平西县大队政委,以大泽山区为依托,开展敌后斗争。

      当时的平西县日、伪、顽猖獗,环境十分恶劣。宋光带领县大队以大泽山为依托地,经常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开展敌后游击战,使平西的抗日斗争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1942年11月,西海军分区为扫清掖县至平度南北要冲的障碍,决定向高望山日伪军据点发起攻击,拔除楔在大泽山根据地西侧的这颗“钉子”。守敌得此消息,急向掖、平两城的日军求救。12日上午,掖县和平度两县城的日伪军倾巢出动,趁机对驻二甲、五甲、八甲、崖刘家的西海独立团一营、平西县工委、行署和县大队进行南北合击。我方侦得敌情为时已晚,宋光指挥部队向上洄、下洄二村方向突围,敌寇凭借精良的武器和有利地形交叉扫射。战斗异常激烈,众寡悬殊,我军伤亡很大。

      严峻形势下,宋光和战友们集中火力,终于撕开一个缺口,掩护一部分干部、战士撤离出去。最后眼见弹尽粮绝,生还无望,宋光大喊一声:“同志们,宁死不做俘虏!”遂将最后一粒子弹射向自己头部。这位大泽山的骄子、党的优秀干部,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宋光烈士之墓

      战斗结束后,常溪萍等西海专署领导同志亲赴现场处理善后工作。宋光烈士的遗体先安葬于本村,1978年,由掖县民政局移葬于掖县玉皇顶革命烈士陵园。(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