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23个国家的33名记者将笔尖和镜头聚焦威海——“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精致和幸福”

2022-08-05 编辑: 宋倩

      8月3日至4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非洲记者团一行来到我市访问。23个国家的33名记者将笔尖和镜头聚焦于威海醇厚的民俗风情、滨海旅游的魅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这次相聚来之不易,饱含赞许和希冀。“我见证了威海在工业、医学、旅游、技术上的成就,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精致和幸福,我将把从中汲取的经验和智慧讲给祖国同胞,一起了解发生在威海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记者Rahool Basharat说。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城市国际化为引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做到两统筹、夺取双胜利”背景下,外媒记者团走进威海彰显了我市高水平、全方位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沉浸式”采访凝聚共识

      ——“威海人民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

      访问的第一站,亚太非洲记者团来到一战华工纪念馆。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4万华工远赴欧洲,其中威海输出华工达4万多人,为一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铭记这段历史,我市在当年华工培训和登船旧址处建立了一战华工纪念馆。

      锈迹斑斑的工兵铲,早已褪色的华工帽徽、日记……一件件文物将记者团带回了华工奔赴战场的历史。“通过讲解,我了解到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劳动。”塞内加尔《观察家报》记者Abdoulaye Diedhiou说,他对威海华工在一战中所作的努力和牺牲表示震惊,也感受到威海人民骨子中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了解一座城,就要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有着如此坚韧底蕴的城市将孕育出怎样的城市品格?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团加快脚步,探寻更多威海故事。

      体验锡镶技艺、制作胶东花饽饽、彩绘葫芦……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厅内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记者团来了一场威海民俗的“沉浸式”体验。

      一座极富渔家特色的海草房引起了巴基斯坦全巴广播公司制片人Muhammad Aamir Saeed的兴趣,他小心地抚摸着石头墙,说:“这座海草房复原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海草房,是勤劳智慧的先民留下来的。这说明我们在文化内涵上有着相通之处,那就是不光要发展经济,还要追根溯源,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

      交流中寻到新报道选题

      ——“自主创新成就‘威海智造’”

      来到威高集团展厅,映入眼帘的“开拓创新 求实巩固”的建厂方针让记者团印象深刻。在展厅另一侧,记者团被布满专利证书的展墙深深震撼,赞叹威海企业的创新精神。

      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威高持续提高创新研发投入,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截至去年年底已攻克技术壁垒21项,106种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威高集团已在骨科、血液净化、护理、高端输注耗材、输血耗材、预灌封包材等较多领域成为全国第一。

      伴随着记者相机闪光灯相继闪烁,威高的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将百合花内的花蕊精准剪下,实力“圈粉”。

      “这台手术机器人可以横跨2000公里进行远程操控,我相信这是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纳米比亚媒体控股集团记者Enzo Tangi Kayiitulua Amuele赞叹,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成就了“威海智造”,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家乡的企业学习,将通过新闻报道进行宣传。

      “迪尚主要生产各类高档时装、户外装、童装、职业装、校服等全品类服装产品,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品牌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供应链服务,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设计公司、品牌公司、贸易公司和办事处,在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在迪尚集团,记者团详细了解了企业在全球的外贸业务。

      孟加拉国愿景电视台记者Emrul Kayesh眼前一亮,原来他的祖国与迪尚结缘已久。“感谢迪尚积极带动就业,我详细询问了企业负责人在孟加拉国业务开展情况和对营商环境的评价,并且了解到迪尚有在孟加拉国开设新工厂的计划。”他说,将把这一利好消息在电视台播出,让公众对迪尚这家从事服装设计生产、进出口贸易、品牌零售、电子商务、医疗防护产品研发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企业有更多了解。

      23个国家的记者以每个人独特的视角,找到与威海的“连接点”,挖掘威海故事。

      沿着“1001 Coastal Drive”采风拍摄

      ——“一路山海相随,美景相伴”

      “山在路上,海在路上,威海有一千里山海的画廊……”车厢里,传来《山海在路上》的欢快旋律。车窗外,是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天然海滩、房车营地、主题驿站跃入记者团的眼帘,一路观山望海。

      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记者Pham Thu Thuy的视线无法从窗外挪开,她说:“这条路宽大、平坦、现代,一路与山海相随,美景相伴,威海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全长1001公里的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构筑起联通城市、辐射乡村的威海全域山海景观环道,串联起全市90%以上的核心旅游度假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

      “15年前学中文时我第一次在课本上知道威海,威海从此给我留下了滨海旅游城市的印象,今日一见,这里的海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在小五队·抱海驿站观海平台,泰国经理人传媒集团记者Supachai Wuthichuwong与同行记者纷纷拍照“打卡”,“定格”威海的山海之美、精致之美。

      错落有致的院落、寄托着乡愁的渔家锣鼓……沿着这条自驾路继续行驶,采访大巴车开进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乡野气息扑面而来,美丽乡村图景徐徐铺开。

      “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街道干净整洁,看起来十分精致,住在这里的村民很幸福,也更能珍视传统文化,这对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是很好的借鉴。”喀麦隆《论坛报》记者Pierre CHEMETE说。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一路听,开放、坦诚、合作成为记者团交谈中的高频词,很多观点一经“抛出”就迅速引起中外记者的共鸣。一个更加开放的威海,正与世界携手,共同架起通往未来的桥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