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3日,省民政厅在滨州市召开全省民政局长座谈会暨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培训班。

会上,济南、威海等9个市作现场交流发言,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玉建以《小切口入手 大格局统筹全力建设“六社联动·威救你”救助体系》为题作了典型发言。
近年来,在省厅的正确指导下,我市围绕兜住兜准兜好社会救助底线,着力构建“六社联动·威救你”救助体系,让社会救助工作精准可及更有温度,总结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在全国全省推广,两次承办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推进会议,成绩瞩目,成效显著,受到高度认可。
整合信息资源
统筹打造精准高效的智慧救助模式
我市把信息化“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统一建设“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让救助更精准更有力度。
全面整合资源,打破救助部门信息壁垒。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搭建社会救助“大数据库”,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社会力量帮扶在线共享,该信息平台获评国家工信部“星河”大数据应用优秀案例,为全国民政系统唯一获奖单位。
畅通信息链接,突破金融资产核对瓶颈。率先实现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与14个部门98个单位建立涵盖41类96项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今年试点10家银行全国范围核查比对,实时核对经济信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强化部门协作,创建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各部门依托“威救你”平台,比对拟救助人员名单,年度内已享受同类救助项目的,原则上不再救助,确需重复救助的,由各级社会救助领导小组会商研究批准,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救助。
推动二维码全覆盖,实现掌上便捷救助。统一制作3万份“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在全市镇(街)便民服务大厅、村(居)公开栏、口袋公园及重要公交站点等场所张贴,做到政策“码上知”、程序“码上见”、事项“码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创新服务制度
统筹拓展多层次梯度式的多元救助领域
坚持把促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不断开拓服务类救助事项,全面构建“9+N+1”多层次梯度式救助格局,让救助更可及更有温度。

深度培育“海螺姑娘”照料服务品牌。在荣成试点基础上,全市推广“海螺姑娘”经验,列入市政府20项民生实事之中,打造“管理标准+服务站+服务团队”照护模式,荣获全国15个社会救助领域创新优秀案例之一。今年又突破异地服务瓶颈,明确疫情等特殊时期保障要求,将“兜底保障”升级为“幸福供养”。5月份在全省社会救助推进会上做了典型交流,6月份荣获“2022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探索实施低保跨域救助新政策。争创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率先打破低保户籍限制,建立居住地与户籍地协查机制,有关做法在全国社会救助试点座谈会上作了交流,今年统一省内外户籍人员申请条件,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方便群众申办。目前共摸排1万余人次,已有5户10人在居住地申办了低保。
兜底实现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愿进全进”。在集中收治特困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联合政法委、医保、残联等5部门,整合11项救助资金,在专科公立医院开展低保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全额负担保障费用。目前共走访2333个患者家庭,已收治235人,实现“救治一个病人、解放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凝聚社会力量
统筹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救助氛围
深入推进社会救助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会组织、企业、社工、志愿者为补充,社会救助资源为依托的“六社联动·威救你”机制,让救助更主动更有广度。

推行“幸福公益银行”诚信积分制度。联合发改、乡村振兴等部门运用信用管理机制,依托“威救你”平台建立“幸福公益银行”,推广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积极性和热情。
塑造“春风万家”政府公益服务品牌。联合宣传、妇联、残联等5部门,每年整合资金3600余万元,通过公益创投、老年餐桌和养老“睦邻点”等运营模式,为全市3.5万名低保、特困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
启动“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公益实践活动。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 ,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60余个社会组织拓展救助项目,今年累计开展77项公益实践活动约1340场次,惠及3万余人,撬动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社会救助。(来源:威海民政)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毕玲瑜

近年来,在省厅的正确指导下,我市围绕兜住兜准兜好社会救助底线,着力构建“六社联动·威救你”救助体系,让社会救助工作精准可及更有温度,总结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在全国全省推广,两次承办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推进会议,成绩瞩目,成效显著,受到高度认可。
整合信息资源
统筹打造精准高效的智慧救助模式
我市把信息化“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统一建设“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让救助更精准更有力度。
全面整合资源,打破救助部门信息壁垒。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搭建社会救助“大数据库”,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社会力量帮扶在线共享,该信息平台获评国家工信部“星河”大数据应用优秀案例,为全国民政系统唯一获奖单位。
畅通信息链接,突破金融资产核对瓶颈。率先实现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与14个部门98个单位建立涵盖41类96项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今年试点10家银行全国范围核查比对,实时核对经济信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推动二维码全覆盖,实现掌上便捷救助。统一制作3万份“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在全市镇(街)便民服务大厅、村(居)公开栏、口袋公园及重要公交站点等场所张贴,做到政策“码上知”、程序“码上见”、事项“码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创新服务制度
统筹拓展多层次梯度式的多元救助领域
坚持把促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不断开拓服务类救助事项,全面构建“9+N+1”多层次梯度式救助格局,让救助更可及更有温度。

探索实施低保跨域救助新政策。争创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率先打破低保户籍限制,建立居住地与户籍地协查机制,有关做法在全国社会救助试点座谈会上作了交流,今年统一省内外户籍人员申请条件,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方便群众申办。目前共摸排1万余人次,已有5户10人在居住地申办了低保。
兜底实现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愿进全进”。在集中收治特困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联合政法委、医保、残联等5部门,整合11项救助资金,在专科公立医院开展低保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全额负担保障费用。目前共走访2333个患者家庭,已收治235人,实现“救治一个病人、解放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凝聚社会力量
统筹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救助氛围
深入推进社会救助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会组织、企业、社工、志愿者为补充,社会救助资源为依托的“六社联动·威救你”机制,让救助更主动更有广度。

塑造“春风万家”政府公益服务品牌。联合宣传、妇联、残联等5部门,每年整合资金3600余万元,通过公益创投、老年餐桌和养老“睦邻点”等运营模式,为全市3.5万名低保、特困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
启动“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公益实践活动。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 ,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60余个社会组织拓展救助项目,今年累计开展77项公益实践活动约1340场次,惠及3万余人,撬动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社会救助。(来源:威海民政)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