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经开区崮山镇庙口村的两亩农业大棚又热闹起来。卖完最后一茬脱毒红薯苗,村民们忙着清表整地,为接下来的蔬菜轮播作准备。
今年,崮山镇庙口村党支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以大棚农业为载体,探索推行“田园党建”工程,唱响“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主旋律,呈现出“田园党建”引领田园丰收、产业兴旺的好势头。
“今年年初,合作社新上了这个农业大棚,主要繁育脱毒红薯苗,不到半年,一个棚生了49万株苗。”庙口村村支部委员王琛介绍,作为庙口村农业大棚的主导产业,脱毒红薯苗繁育从剪苗、运输、销售共带动30多名党员、村民到合作社参与志愿服务,解决了农村闲余劳动力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年近70岁的王吉香是其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自打村里建起了农业大棚,她也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日子宽裕了不少。“出一天工给80块钱。光剪苗那些天,俺就挣了1000多块。像俺这样上了年纪,又不能出去干活的,上哪儿找这样的好事?”王吉香和村干部打过招呼,“只要有需要,我的身子骨能动,我就还过来干!”
尝到甜头的不只王吉香,脱毒红薯种植户们也乐开了怀。今年,庙口村共培育脱毒红薯种植户53户、种植西瓜红和烟薯25号红薯15.6亩。村党支部以最低价让利销售苗子给他们,还通过工会邀请专家,给农户提供红薯种植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指导、定向收购代销等措施,帮扶农户提升收入,实现了“党旗飘在田园中、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小康里”的目标。
为了集聚党员动力,实现党建工作向田间地头延伸,庙口村党支部依托党员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户,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便于管理”的原则,科学设置“田园党小组”,选拔党性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力强的党员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户担任党小组长。
党员王文忠学习能力强,被村党支部委派到邵家庄专业种植合作社取经。“什么时候开放棚布、怎么控制棚内温度、浇几次水、施多少肥……都有讲究。”回村后,王文忠边干边教,把培训课开到了大棚里。在党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社社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农业大棚的土地平整、剪苗、除草等基础工作,干群关系更紧密了。
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当前,庙口村党支部牢牢抓住“田园党建”这个“金钥匙”,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今年年底,合作社计划再投入10万元,扩建一个农业大棚,现在已经完成了选址。”王琛介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姜萍 通讯员 原丽芳)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谭立勇
编辑:董倩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