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三个十大”看威海丨高新区:打造引才“强磁场”,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2022-08-17 编辑: 宋倩

      近日,在2022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威海赛区暨威海市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来自高新区威高集团的尹立刚获得银奖,万丰镁业的刘旦、天帆智能的黄海滨、威高集团的闫顺杰获得铜奖。

      刚刚摘奖归来,威高医用制品集团研发中心副主任尹立刚即投入到工作中。眼下,其所在团队研发的不含铅X射线防护服正在抓紧试制。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在相同屏蔽效果下重量可以减轻50%。

      2009年,尹立刚博士毕业后进入威高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分子材料的对口专业让他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唯一的改变仅仅是实验室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搬到了威高集团的科研中心。出站后,尹立刚全职留在了威高发展,主要负责从事耐辐照医用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弹性体、具有可记忆功能的材料及医疗器械研究,并拓宽威高的辐照灭菌系列产品。尹立刚说:“高新区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非常优厚,加上公司平台很好,业务和我的专业对口,所以我就毅然选择继续留在威高从事项目研究。”

      一个领军人才可以撬动一个产业发展。尹立刚留在高新区的故事,诠释了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的“化学反应”。近年来,高新区深入贯彻“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平台在引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动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据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实施“筑峰攀登”计划,建立平台企业后备库,指导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平台共计11处,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5处。同时持续开展博士后招募行动,举办“海外博士威海行”“千名博士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定期组织“企业—高校双走进”交流对接活动,累计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近50名。

      此外,高新区不断发挥博士后科研项目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支持博士后主持完成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牵头解决“抗菌抗凝血留置针”等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难题;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申请知识产权上百件;2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后。

      借助高校人才济济、科研资源雄厚的优势,从博士后“点”上接触到“面”上合作,高新区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人才引进、资源共享机制。据悉,高新区内设站单位与20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走出了一条借脑引智、积蓄动能的良性发展之路。

      广开贤路吸收人才,是高新区人才工作的“序幕”。而面对济济人才,如何“能来之而能安之”?高新区不断营造拴心留才“软环境”,一系列有“干货”、见“真金”的举措适时出台:

      先后出台政策,持续加大配套资助力度。全面落实市级政策,给予新设站单位最高10万元支持,博士后生活津贴按每月5000元发放,获得国家、省级博士后项目资助的按市级1:1配套,对在评估考核中确定为“优秀”等次的给予10万元奖励,对出站留区工作的再给予10万元安家补贴。

      在工作保障上实行“两个倾斜”,即在科研平台、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设站单位重点倾斜;在人才项目申报中给予博士后重点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先后有16名博士后获批项目各级资助700多万元。

      在优化服务上,投资4.5亿元高标准打造10万平方米青年人才中心,优先安排博士后入住专家公寓。帮助在站博士后申领“威海英才卡”,安排“1对1”服务专员,提供30项绿色通道,3名博士后直评为高级职称。

      凭借一个个聚才良方,高新区打造了引才“强磁场”:先后有6名博士后在威出站后选择留企工作,其中3人入选省市重点人才工程,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智慧动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 通讯员 刘攀/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