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深入挖掘上报的皱纹盘鲍“寻山1号”、三倍体单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纳米充氧净化喷头等3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组织的评审,占通过评审总数的60%。下一步,将推荐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参与全国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创新成果的角逐。
近年来,威海将海洋渔业产学研合作作为海洋渔业绿色发展、高效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更新理念、强化措施,取得显著成绩。其中,牡蛎海上自动收获及清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一等奖,海之宝获全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好当家等5家获全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创全市产学研合作能力水平历史新高。新增10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总数达到42处,居全省首位。组织研发的全国首台刺参苗种智能化饵料投放设备、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海珍品捕捞水下作业机器人、海带自动收割机等,不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平台,引进航天科工、中国船舶等行业巨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发挥未来机器人、双丰物探等本地企业承载作用,加快建设以海洋监测、海洋无人装备、海洋通信等为代表的“智慧海洋”体系。(来源:威海蓝色发布)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
近年来,威海将海洋渔业产学研合作作为海洋渔业绿色发展、高效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更新理念、强化措施,取得显著成绩。其中,牡蛎海上自动收获及清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一等奖,海之宝获全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好当家等5家获全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创全市产学研合作能力水平历史新高。新增10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总数达到42处,居全省首位。组织研发的全国首台刺参苗种智能化饵料投放设备、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海珍品捕捞水下作业机器人、海带自动收割机等,不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平台,引进航天科工、中国船舶等行业巨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发挥未来机器人、双丰物探等本地企业承载作用,加快建设以海洋监测、海洋无人装备、海洋通信等为代表的“智慧海洋”体系。(来源:威海蓝色发布)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