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和平年代“冲锋战士”——
他们妙手丹心,面对危机时刻,他们用一跪为徘徊在死亡线上的患者换来一线生机;他们救死扶伤,面对患者的期待,他们带伤上阵,尽最大的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甘于奉献,对于他们,永远没有下班的时候,哪里有患者出现,哪里就是他们的诊室;他们大爱无疆,医者仁心无国界,即使跨越千山万水,患者的健康始终是他们最光荣的天职。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8月17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选树卫生健康系统表现突出、群众公认、典型性强的榜样人物,我市举行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发布仪式,为15名“威海好医生”和50位“威海最美健康卫士”颁发奖状,讲述医务工作者服务人民健康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秉承医者仁心、强化使命担当,继续当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24小时持续在线——他们是随叫随到的“健康员”
“许大夫,今儿的运动步数又霸屏啦。”最近一段时间,2022年最美健康卫士获得者,乳山市中医院副院长、检验科副主任技师许福光,时常收到朋友发来的“霸屏提醒”。看似打趣的留言问候,实际上是大伙对他的关心。
自疫情发生以来,许福光所在的检验科便承担起核酸检测的重要工作。整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密闭的实验室内,一遍遍更换核酸样本,核对检测数据。除了转运标本,剩下的时间,许福光与同事们还要围着各个实验仪器转,经常一个班次下来走一万步是常事。许福光坦言,有时也想坐下来休息,但屁股还没着地,下一批样本就运来了,想到数以千计的老百姓等待着这份结果,“慢不得”的紧迫感,便会给予他们力量。
“我们是‘猎毒人’,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门员’。只有我们快一秒锁定病毒,老百姓才能少一秒感染的风险。我们的付出值了!”许福光说。
有人逆行,有人坚守。与许福光一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动将自己放到“被感染风险圈”里的还有一群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每一份流调报告和活动轨迹公布的背后,都写满了“流调人”夜以继日的付出。
“只要防护到位、操作规范,流调过程中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是可控的。”最美健康卫士获得者、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科副科长赵帅说,身为“流调人”,每一个流行性病学报告的出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案件的侦破,每一条活动轨迹就像是在拼拼图,问得越细,这张“拼图”就越完整,脉络越清晰,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一个个找出来、管控住,阻断病毒进一步传播的可能。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彦博 摄)
冲在疾病防控最前沿,守牢百姓健康防线,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本能反应”。正如发布仪式上小合唱《守护》中的歌词所唱:“出发,我们没有想太多,只是知道我可以。”
“穿上这份白大褂,就意味选择冲锋。”最美健康卫士获得者、市胸科医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于莉莉说,只要人们有需要,我们永远冲在一线,拼尽全力守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一辈子接续传承——他们是推动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接力人”
“爸爸,我要成为张叔叔一样的白衣战士!”在威海市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发布仪式上,一段开场短片《从“医”而终》,道出了不少白衣战士们的从医初衷——我想成为他(她)一样的战士,救死扶伤。
在我市,纵观这支白衣战队,不少“战士”的“入伍”初衷源自父辈、母辈以及身边医务工作者的感染与熏陶。威海好医生获得者,市立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金彪,便是受此影响坚定地成为了一名医生,一名懂临床又钻科研的“全能医生”。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被攻克。细剖攻克的秘诀,‘科研’是它们最大的共性。”张金彪说,受医学前辈的影响,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他,愈发感到临床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但要实现“治病救人”的终极目标,就要学会向科研医生转变,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医学不断进步发展。
就这样,在医院的支持下,张金彪带领团队成员白天忙碌于临床一线,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夜晚则纷纷钻到实验室内,晃动着试剂瓶,观察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线……一项成果从研发到最终成型,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历经无数次失败,可就是这样漫长而枯燥的生活,让这群满怀斗志的医务工作者,更加坚定要尽己所能推动医学再向前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前辈的精神鼓舞以及一股子钻研劲,张金彪带领团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神经源性外泌体线粒体蛋白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标志物”成果,登上国际糖尿病领域顶级期刊,影响因子达9.46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认知障碍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睡眠顶级期刊在线发表;应用乳双歧杆菌Probio-M8辅助常规治疗研究成果在国际神经病学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近期,我们还将根据期刊反馈的阅读评价,同国内外医学领域专家开展交流,进一步完善试验数据,争取尽早实现临床成果转化,提升我市临床诊疗的诊疗能力与影响力。”张金彪说,同时,带动更多领域开辟“临床+科研”的思路,推动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身白大褂,一生从医路。在推动医学事业持续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一群人将目光聚焦到从医接力赛,琢磨着如何才能将手中的“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
近年来,“邓氏小针刀”凭借一枚小小针刀,配合中药外敷、推拿、理疗,帮助患者不用开刀便能治好颈肩腰腿痛,成了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活招牌”。
而创建“邓氏小针刀”的正是威海好医生获得者、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旭光。目前,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颈肩腰腿痛特色专科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达29项。
“从医20余年,我最牵挂的是患者的病情,最开心的是患者痊愈的时候,最幸福的是身边的‘小徒弟’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专科医生。”他说,中医讲究传承,他希望能将自己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福音。
传好医学“接力棒”同样是威海好医生获得者、市立医院心外科主任景昊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从医三十多年来,景昊参与和独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6000余台次,手术成功率达99%以上。仅去年一年,主刀完成411台心脏大血管手术。
这样的“战绩”也让景昊成为心外科的“一把刀”。“心外科手术因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手术时间长等特点被称为目前医学中风险极大的手术之一。手术中,团队间的默契配合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景昊说,因心外科手术的复杂性,也导致科室医生的学习曲线非常长,成长也非常缓慢。为此,作为科室带头人,景昊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把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手术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医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持续推动医学的快速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通讯员 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