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内首个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在万丰镁业“驶”下生产线。这标志着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的该项科研成果顺利通过试验阶段,进入工业化应用,也标志着“1+4+N”创新平台体系在引领创新及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再添硕果。
“轮网和轮圈都是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仅20斤左右,且强度更高、耐腐蚀性更强,汽车装上这款轮毂后行驶更加稳定。”作为该款轮毂的“创始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主任乔琨对产品优点如数家珍。
在碳纤维生产领域,国内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但下游的深度应用与拓展还在起步阶段。省内首个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这一重大突破背后,有一段乔琨和团队科研工作者的“追梦”故事。
“国外已有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研发成功的先例,但国内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拿到的参考资料少之又少。”乔琨说,在借鉴国外先进轮毂结构的基础上,团队使用计算模拟软件,进行新型轮毂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并针对市售树脂中尚未有专用于汽车轮毂的树脂和预浸料这一情况,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
成品脱模环节是研发的关键点之一,但轮毂的首次脱模并不成功。“实际脱模时涉及到热膨胀系数的问题,与之前的仿真模拟有所出入,脱模需要的力比预期大,这将影响轮毂的性能。”乔琨说。
“国外能做出来,我们凭什么不行!”憋着这口气,乔琨与工作人员一起不分日夜埋头干。最终用10天时间完成了1个月的工作量,该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成功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的国产化替代,对于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应用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多年来,乔琨一直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工作。2017年,乔琨投身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中,带领团队完成了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筹建,旨在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推动产学研结合。
以身作则、创新突破、服务当地,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在乔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牵头下,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现已完成产业科研平台、孵化平台和检测平台建设,并面向我市企业开放。
如今,这里不仅是科研高地,更是许多威海本地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借助工程中心的中试车间,合作企业仅用5公斤原料就完成了新款背胶的试制,节省了上百公斤的原料,且避免了原生产线停产试验,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研发压力。
据统计,我市现有400余家规模不等的复合材料相关企业,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纷纷“喊渴”。眼下,乔琨及团队正在充分调研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需求,对接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学术资源,为企业发展“人工造血”,助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不断向“龙头最强、链条最全、平台最高”迈进。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及其他各类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复合材料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申请专利近40个……一份份成果如同一个个注脚,标注着乔琨蹚出来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作为一名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中的“追梦人”,她将创造更多可能。
在乔琨办公室的墙上,“新材强国梦、科研碳索情、攻坚克难志、成果转化功”这20个字,道出了她的心声。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