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支前献身铸丰碑——支前“特等功臣”王吉珍

2022-08-24 编辑: 宋倩

      

      安徽省蚌埠市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南端的西侧,有一座建立于1949年的铁桥建桥烈士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抢修被南逃的敌军炸毁的大铁桥而光荣牺牲的王吉珍等6位烈士的英雄纪念碑。

  

    王吉珍(画像)

      坚毅勇敢干革命

      王吉珍,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崂山斜口岛村一个贫苦家庭,王吉珍兄弟4人尚且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拉扯王吉珍兄弟们过着贫寒的日子。王吉珍12岁就给地主当长工,受尽欺凌与折磨。15岁跟随哥哥出海打鱼、学习潜水,靠打捞沉船物资和海产品养家糊口,但也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水性。

      大海的历练,铸就了王吉珍坚强刚毅的性格。1940年,日军侵占荣成,烧杀抢掠,祸害百姓,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让王吉珍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更坚定了他抗日救国、保家卫国的决心。

      日军占领石岛后,①为姜家牌坊,②为伪荣成县公署,③为日海军炮楼。

      1941年,王吉珍由地下党员王子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自卫团指导员。1942年冬天,日寇对胶东沿海进行疯狂“扫荡”,王吉珍在指挥父老乡亲安全转移后,被敌人抓捕。当被押到桥头村时,他机智勇敢地带领几名群众寻机逃出了虎口。

      1943年,王吉珍遵照中共荣成县委指示,秘密组织了8名船工,以捕捞为掩护,绕过成山头,到霞口北海区潜水拆卸沉船钢材,然后再把钢材送回本村海边,用海沙埋藏起来。有一次搬钢铁时,遇上一艘敌舰,他沉着冷静,指挥大家把木船驶进瓦屋石的石礁群中躲避。待到夜幕降临时,又把船安全驶回。两年时间共打捞钢铁20多吨,如数送给了荣成县人民政府,为地方武装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4年冬,王吉珍千方百计从石岛敌据点搞到我军急需的黄香两吨,并缴获手枪一支、子弹百余发,交给了上级。由于他多次冒险运输抗战物资,因此经常受到县政府嘉奖。

      抗战胜利后,1947年荣成进行土改和复查,有了土地的劳苦大众日子逐渐好过起来。王吉珍带领本村一批青年去参军。出于斗争需要,区委再三挽留,他服从党组织的决定,留在本村继续坚持工作。

      危难时刻显身手

      1949年初,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时,南窜的敌军残部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追歼,采取有计划地对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进行破坏行为,共毁坏桥梁18座,尤以淮河铁路大桥破坏最为严重,短期内难以修复正桥,只能先修便桥代替。

      荣成县政府遵照上级指示,在崂山区组织13名会潜水的党员,成立荣成潜水小队,任命王吉珍为小队长,参加淮河铁路大桥修复工程。王吉珍率领全体队员日夜兼程,直抵蚌埠市。

    

  蚌埠军民修建淮河轻便桥,恢复津浦铁路运输,支援渡江前线。

      1949年3月初,在我军胜利捷报频传的同时,也拉开了修复淮河铁路大桥工程序幕。荣成、威海两个潜水小队担负着潜水接合被炸桥墩的艰巨任务。时任潜水队长的王吉珍,带领潜水队员立即投入了冲洗河床、清理河底障碍物、石头堆砌墩基等工作。

      王吉珍凝视着被炸桥梁的惨景,淮河北岸停着亟待南下的列车和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心急如焚。他把荣成潜水小队分成两个作业组,立即投入潜水战斗。其他队员轮换作业,而他自己却天天下水,从不间断。半个月后,因修复原桥难度太大,南运任务又迫不及待,上级决定在原桥上游架设一座木墩桥。荣成、威海两个潜水小队的任务是潜水向木桩上套木框和平均木桩间的大石块。

      滔滔淮河中永生

      1949年6月,淮河水位猛增,水流湍急。一天,正当机动艇拖着载运木笼沉箱的趸船向7号桥墩位置运行时,突遇巨浪,上百吨重的庞然大物沉落到12米深的河底,如不抢修,将严重影响工期。

      王吉珍和他的战友们已经工作了一整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休息,刚起来吃午饭时,技术连长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河心水流湍急无法施工。他毫不迟疑地答道:“就是龙潭虎穴,我们也要去闯一闯!”他放下饭碗,立即率领队员赶赴现场。由于上游雨大,水位猛增,流量加大,导致在河心的木墩中有3个被洪水撞击的木框脱钩浮起,木桩开始倾斜,如果不马上将木框钩住,这尊木墩将毁于一旦。

      险情就是命令!王吉珍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疾速穿上潜水衣,潜入汹涛恶浪,进行殊死搏斗。一天之内,王吉珍连续5次潜入激流,在水下作业10多个小时,才拴好了两个挂钩。支队领导和潜水队的同志们怕他体力不支,阻止他再次下水。王吉珍坚持自己熟悉情况,并再一次沉入水下。当钩牢两个木框时,他觉得全身无力,难以支撑,只得浮到水面,稍事休息。他吃了几个鸡蛋,就想再次潜入水中。他知道剩下的这个没钩上的木框,决定着这尊木桩的安危。

      部队首长和民工战友见王吉珍面色蜡黄、手脚颤抖,都劝他多歇一会儿,而他却执意不肯。他说:“有我王吉珍在,就有这尊木桩在!”有个潜水员争着下水,他赶忙喝住:“我是队长,一切听我的。”说着,便又潜下水去。

   

   王吉珍(左一)下潜到淮河水下作业

      在与狂浪的搏斗中,王吉珍体力消耗殆尽,因潜水帽被挤到木桩缝间扭掉,不幸牺牲,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建桥烈士纪念碑”雕塑

      据潜水民工王吉之和葛日春回忆:在修复铁路大桥时,王吉珍战狂风、斗恶浪、一马当先,吃大苦、耐大劳、英勇顽强。一位战士被激流卷走,他奋不顾身跃进湍急的旋流中打捞。技术连的班长在施工中不幸落水,又是他第一个跳下水去抢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王吉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王吉珍的精神鼓舞了所有潜水队员,大家无所畏惧,揩干眼泪,奋力拼搏,终于完成了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五千军民为王吉珍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华东支前司令部、铁道兵团司令部追认他为“支前特等功臣”,胶东军区授予王吉珍“特等功臣”光荣称号。

      在之后两个月的抢修中,潜水队员刘建国、李鸿顺、周福贵、周建武、任武志5名同志也相继牺牲。1949年7月1日,在建桥部队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淮河大桥便桥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建成通车。一列列专车满载着军需物资和人民子弟兵跨过淮河,浩浩荡荡南下,直逼反动政府统治中心的南京。

      

   “建桥烈士纪念塔”碑文

      为表彰王吉珍同志的功绩,中共荣成县委、县政府追赠这位修复淮河铁路大桥特等功臣一面锦旗“建桥动力、光荣不朽”。(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