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如何让“后浪”成长更出彩?高新区这样建设“年轻态”城区

2022-09-14 编辑: 徐栋波

  组织100多名驻区高校师生代表走进全球打印机基地和区内重点企业,实地感受高新区经济发展成就和创新创业氛围;发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14所名校威海籍学子走进威高等企业,12名优秀毕业生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组织科技、税务等部门及第三方机构专家,走进哈工大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孵化机构,为高校创业人才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和全链条服务……

  今年以来,高新区聚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奋斗目标,以深化提升校企地合作内涵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创优环境让青年茁壮成长,持续提升对青年人才吸引力、承载力,助力城市发展“年轻态”、青年人才“更出彩”。

  青春逐梦——

  7000余名青年人才在这里“活跃”

  2015年,刚从哈工大(威海)通讯工程专业毕业的王相创办精讯畅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里,王相带领公司研发团队不断解决传感器“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各类知识产权300多项,转化产品或成果200多项。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近6000万元,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等。

  一路走来,王相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高新区,也亲身感受到了高新区浓厚、自由的创新和创业氛围。据了解,高新区从政策到资源,精准对接不同类型青年人才,不仅打开“绿色通道”直击难点、痛点,更拿出“真金白银”帮扶助力。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高新区共组织4期“青苗成长行动”,为园区企业解读暖企惠企政策,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高企申报、研发费扣除、创新券使用、人才引育等方面问题20多个;发挥校企地资源优势,实施“高端人才领航工程”,今年累计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57人次;实施“技能人才提升工程”,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已达22家,累计评价1138人、获证978人。2021年以来,累计来区实习就业创业大学生达7000多人。

  青年人才引进来,不仅要留得住,更要有能够发光发热的机会和平台。在威高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活跃着一群青年人的身影,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博士闫顺杰就是其中一位。

  良好的创新平台让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闫顺杰如鱼得水。在威高,他从事的第一项研究就是对静脉留置针的套管进行表面功能化改良。目前,这款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一定规模,销售总额超过6亿元,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打破了国外对这一产品的材料与技术垄断。他也一路成长为威高集团威海研究院研发副院长、医用植介入医疗器械及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今,闫顺杰把家也安在了威海。“我感觉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这里都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保障,能够让人潜心工作、开心生活、安心发展。”闫顺杰表示。

  在高新区众多青年人才中,闫顺杰的事例并不少见。为给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高新区不仅培育了一批青年发展友好型企业,还以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延伸设立机器人与先进装备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25家创新机构,培育出天帆科技、盛泰智能等一批青年人才集聚度高的科技型企业,吸引上百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区发展,打造孵化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种子基地”。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新增大学生青年人才140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人才130多人。

  青春归属——

  8000名青年人才共有一个“家”

  作为“异乡人”,供职于联桥集团的王达在威海却有一个温暖的“家”——位于高新区青年中心3号楼的专家公寓。

  王达坦言,找到归属感并不容易,特别是住房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头大事。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高新青年中心,这里给了他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温暖。

  作为高新区管委立足服务区内企业打造的生活配套项目,高新青年中心分为职工公寓和专家公寓,2021年初投入使用,目前职工公寓入住率过半,专家公寓入住率达80%。高新青年中心不仅各类生活设施齐全,更配有美食城、超市、理发店、洗衣房、健身房、阅览室等场地,为外来青年居住、生活、社交营造舒适空间。

  “住在这里一年多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便捷和舒服,不仅开车到单位只需三四分钟,而且各种设施齐全。”王达的“家”是一处40多平方米的向阳单间,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砖、齐全的配套设施,从电视、洗衣机、热水器、油烟机等电器,到床、沙发、餐桌、餐椅等家具,应有尽有。王达直言:“住在这里就是住进了自己的家。”

  引才聚才,“住”是基本保障。为给青年人才来高新区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高新区不仅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青年人才综合体,还推出了人才公寓、人才补贴等一揽子青年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据统计,目前,高新区已集中建设了4大片区近5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共投入使用4015套、入住青年人才8000多名,发放“521”津贴3400余万元;今年已新增青年人才2054人。

  同时,高新区与驻区高校联合出台《校地人才双向交流管理办法》:驻区高校每年遴选10名科研能力强、有合作基础的青年教师到重点企业挂任“科技副总”;企业选聘10名创业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青年企业家到高校挂任“产业教授”,给予青年人才全方位指导。

  不仅全方位打通人才交流渠道,高新区还多角度建立发展共商机制,多次召开校企地青年人才发展恳谈会,征集助力青年成长“金点子”16条。其中“青年科技宣讲团”“青年工程师论坛”“火炬八街网红打卡地”等多项建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除扶持青年创新创业外,高新区还积极为青年搭建文化学习、休闲娱乐、婚恋交友、志愿公益等平台,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青年扎根发展的意愿也越来越强。

  如今的高新区,青春气息涌动,“后浪”劲头十足。“我们将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为主线,聚焦人才引育、人力保障等方面,以务实举措争取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正 曲黎悦/文 高新区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