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23000多名烈士牺牲在革命战争时期,370多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威海是一座“红色富矿”,郭永怀、胶东乳娘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不断激励着威海儿女奋勇向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注重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宝贵教材,持续加强红色胶东历史资源的整合、保护、利用、传承,探索多元立体的思政教育体系,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构建红色阵地体系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为准备反攻开展拥军运动的指示》,关于召开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大会的通知……”在市档案馆内,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将3337条红色档案逐一归档。“我们正探索建立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设‘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档案模块,进一步提升红色档案利用效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甲午战争见证地、“红色胶东”重要区域,威海是一座“红色富矿”。今年来,我市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功能,系统整合全市474处红色遗迹遗址,与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等贯通起来、一体打造,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拂去历史的封尘,红色记忆精彩再现,这样的工作正时刻进行着。市委党校围绕威海红色资源打造《天福山起义与抗战精神》《人民至上勿忘母恩——胶东乳娘的时代价值》等地方特色课程;市委党史研究院今年着手组编《红色胶东革命人物故事》《红色胶东革命回忆录(第二辑)》,将于12月底前印刷发行。
一个个红色印迹在市民“家门口”鲜活起来:环翠区打造了“1+7+N”党员红色教育体系,以“为了人民”基层党建馆为统领,以“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地下交通站等七处精品红色印迹展馆为主体,以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元素为辅助;乳山市构建起脉络清晰、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打造马石山和胶东育儿所2处红色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了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等40余个历史文化展览馆;荣成市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龙山革命历史陈列馆等为试点,搭建全景网上展馆,实现边听解说边全景游览……红色印迹星罗棋布,让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打造红色文化推广体系 让红色资源“用”起来
8月28日,环翠区竹岛街道观海社区居民刘爱珍带着孩子到“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上了一堂党史课。“‘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以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旧址为中心,展示了环翠地方党组织在各时期风云激荡的革命历程……”伴随着解说员深情的讲解,刘爱珍与一众游客思绪万千。她感慨地说:“党史就在‘家门口’,我没事就带孩子来看看,这样的实地教育更深刻。”
“今天,我们主讲的题目是刘经三和中共胶东特委,刘经三出生于乳山市徐家镇黄疃村……”8月17日,“胶东·红印记”抖音号更新,精彩的讲述引得不少网友点赞。“我们与荣成烈士陵园服务中心合作打造了‘胶东·红印记’直播间,以胶东和荣成的革命发展史实为主线,展示‘家门口’红色印迹里的人、事、物。”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胶东·红印记”账号自启动以来已录制150期短视频,累计观看10万多人次,虽然每次更新的短视频只有5分钟时长,但一个个革命旧址、历史文物、英雄事迹,在短视频里被重温和激活,收获了一批青年党员干部、青少年等“忠实粉丝”。
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坚持建好讲解员队伍,培育了一支天福山女子民兵班高素质讲解员团队,依托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红色胶东展馆等阵地平台,深入挖掘天福山起义等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支独具胶东特色的“好学文登”“红色文登”宣传尖兵,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搭建起精品课堂。截至目前,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红色胶东展馆累计接待团队509批次、1.78万人次参观。
市生态环境局把党课、主题党日“搬进”红色阵地、革命旧址,一路追寻红色印迹,聆听奋斗故事,干事创业的一腔热血被再次激起。
威海热电集团党委再走红色之路,组织18个基层党支部,党员472人次先后赴30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党员陈强坚定地说:“实地感受革命精神和革命氛围后,我会在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供保热。”
不仅保护好、管理好丰厚宝贵的“红色矿藏”,威海还多渠道、多载体打造了红色文化推广体系,在用好上下功夫,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走红色之路 讲党史故事”线上健步走活动,举办“历史的选择——珍贵红色文献史料展”“舰证强军——中国百年名舰展”等主题展览活动,切实用活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广泛营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正 孙艺嘉/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