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街新闻

站在三尺讲台 坚守师者初心

2022-09-20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在临港区蔄山镇,有这样一群“灵魂工程师”,他们因学生的成长而快乐,不断挖掘课堂的“快乐因子”;将自己的大半时间精力都献给教学,只为让学生无悔少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灵魂工程师”,了解他们的职业信念,倾听他们对于教育事业想说的话。

  蔄山小学教务处主任、教师马丽——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同学们,一袋洗衣粉和一颗豆子,哪个用千克表示质量,哪个用克呢?动手称一称吧!”在蔄山小学二年级《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课堂上,马丽引导着学生们动手实践,大家争着抢着将洗衣粉、豆子、盐等物品往电子秤上放,边称边量、边记边问,活跃的气氛充满着整间教室。

  这是蔄山小学教师马丽深化快乐教育理念,挖掘课堂快乐因子,打造“快乐”课堂的生动缩影。“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从教22年,回忆起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时的初心,马丽依然清楚记得。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常在想,怎么才能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呢?”马丽说,乡镇的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有的爸妈不在身边、有的爸妈工作太忙没时间辅导作业。让这样一群孩子爱上数学,在数学课堂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减轻家长的负担,马丽一直为此努力着。

  学习加减乘除,马丽将课堂搬进了超市里;学习单位换算,马丽将生活小工具搬进了课堂里……在马丽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各种小工具摆在课桌上,大家合作互助,不仅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还爱上了课堂,获得了快乐和知识,许多孩子都说:“因为马丽老师,喜欢上了学数学。”

  扎根基层教育一线22年,马丽深知乡镇的孩子们更敏感,教育他们需要更多耐心。在做班主任期间,为了让孩子们有自我管理的机会,马丽开展了一系列“小小目标伴成长”的活动,鼓励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专门的目标记录本,记上自己小的缺点或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和改进目标。配合“小小目标伴成长”活动,马丽还在班级里开展了“小干部轮换制”“今天我上岗”等活动,班里的孩子们争着做“小主人”“小干部”,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每一个孩子都在活动中收获了成长。

  不仅让课堂变得有趣,马丽还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再度回忆起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王亮(化名),马丽依然有些动容。“他十分多动,可是心理却可能是孤独的。”马丽说,在做教务主任期间,她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心理普测,测试中,五年级的学生王亮引起了她的注意。为了让王亮更好地融入集体,马丽常常同他一起去心理活动室面对面谈心,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辅导功课,还去他家“送教上门”,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关爱。

  马丽的努力如春风化雨,慢慢温润了王亮的心灵。渐渐地,王亮的多动减轻了,与同学们的关系变好了,马丽感觉做的一切都值得。

  “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威海市首届名班主任”“威海市十大教育创新人物(班主任)”“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数不清的荣誉背后,是马丽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的努力。

  眼下,又到新学期,蔄山小学的孩子们回归到熟悉的校园,也重新回到了他们喜欢的马丽老师的课堂上。“今后,我会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继续奋斗,在蔄小的土地上播撒青春的阳光,孕育快乐的青春之歌。”马丽说。

  永乐路小学老师于永芹——
  学籍管理“省级优秀”如何做到



  学籍管理员,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岗位。永乐路小学学籍管理员老师于永芹从事学籍管理15年,从学籍管理“小白”、到专业学籍管理员、,到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先进个人,她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于永芹所在的蔄山镇,是一个人员流动较大的乡镇。在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一半以上,调入调出是常有的事,相对来说,工作量也比较大。尤其是四年前,于永芹刚接手辖区另一所小学的学籍管理时,3400多个需要重新比对的学籍信息档案是一个大工程。

  为了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永芹早晨6时就到校,查人数、对姓名,找出问题学籍,并想尽办法逐一解决,为了确保每名学生的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她把每名学生的学籍信息都重新打印出来,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再次核对,核对后她再逐个审核、逐个在平台进行佐证修改。

  除了学籍管理员身份,于永芹还是一名音乐老师,是学校管乐队负责人,负责每周10余节课、每天几个小时的培训。学籍信息的整理,她按照早6时、晚11时的节奏,整整干了一年,才把信息档案彻底理顺清楚。

  “为啥这么认真?”有人问于永芹。她说:“一个档案后面就是一名孩子、一个家庭、一辈子,错一点都不行!”

  也正是因为这份责任心,15年来,无论她到哪所学校,遇到多少学生,学校总是放心把学籍管理都交到她手上。

  为了做好学籍管理,于永芹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暑假。每年6月底之前,新生家长们要结束入学申请。到了7月份,于永芹挨个核实每位家长提报的信息、报送的证明等资料,这项工作需要花费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到了开学前期,给转学学生办理手续、督促家长及时完成学籍异动,努力做到人籍合一,在学籍管理平台上给学生们做好分班录入、给新生建立学籍、采集照片、打印学籍信息给家长核对等环节,又会让于永芹忙碌不已。

  平时,于永芹每个月都与各班班主任核对一次学生数据,了解学生的情况变化,确保学籍平台与实际学生数吻合,为学校德育处、办公室、会计室等多个部门提供准确的学生数据和相关信息。

  学校的学籍系统几年更换一次,每次调整,对于永芹来说都是挑战。为了适应新系统,于永芹总是不停学习,向学得快的学籍老师学习,向年轻熟练掌握各类电脑技术的同事学习。

  为了方便和家长沟通,于永芹自己录制了简易版各类学籍操作小视频。遇到不会操作的家长,她就加上对方微信,把小视频发过去,“手把手”挨个环节教。如此操作下来,于永芹的手机微信上,有外地家长上百人。

  一些转到外省的学生,有时候出现问题学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于永芹都主动联系已经到外省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办理学籍转出手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想把孩子们的学籍管理这事儿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蔄山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初四年级主任谷美瑜——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间



  她数年如一日伴着熹微晨光来到教室带领学生上早读,披星戴月回到家中继续备课、批改学生作业。把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献给教育事业,只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无悔少年时光。这便是蔄山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初四年级主任谷美瑜真实的工作状态。

  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2017年,英语口译硕士毕业的她,进入蔄山中学工作,连续五年任教初四毕业班,现任蔄山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初四年级主任。

  初来乍到,就任教初四毕业班,如何挑起这个“担子”,在初四这个关键时期给学生带来收获与成长,谷美瑜一直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努力践行“以身作则、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严于律己,做学生的榜样,谷美瑜带过的每一届初四毕业班,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级部都广为流传,毕业班的中考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间。“孩子们对我是又敬又怕又爱,我和孩子们是师生也是朋友,他们有什么困难、疑惑都会跟我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谷美瑜说。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谷美瑜对班上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总是给予多一份关注与爱护。“孩子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不能让他们因为家庭、生活的一些困难,影响了学业。”在一次次天气冷暖的提醒中,在一次次与孩子的谈心交流中,在一次次关心关爱中,谷美瑜与学生们的心贴得更近,也让学生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在中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我带过的学生里也有一些令老师‘挠头’的,对待他们,要更加有耐心、爱心,这样他们才能打心底接纳你。”谷美瑜介绍,有一位学生初一到初三一直沉迷游戏,考入高中希望不大,为了让这名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她上门和家长沟通,家校合力、正向激励,这名学生最后成功考入高中。

  在谷美瑜任教期间,像这样以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引路人”,帮助学生成长成材的事例还有不少。作为毕业年级的级部主任,谷美瑜从不计较自己付出的辛劳,克服诸多困难,全身心用责任与坚守、智慧与情怀守护全年级500多名学生,用心引领学生学习和成长。

  和谷美瑜一起共事的老师们,提起她也是连连称赞,“小谷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她教学业务水平精湛,有什么事情她也总是冲在前面。”同事们这样评价。

  “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份工作,未来,我将继续以真诚、善良、责任心和勇气,用实际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陪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出蔄山中学,让他们无悔做蔄中人。”谷美瑜说。

  黄岚小学音乐老师钱鲁梅——
  扎根乡村30年 传承民族音乐



  一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小学,一位扎根于此30多年的音乐老师,一群酷爱民族音乐的乡村孩子。

  1990年,音乐专业毕业的钱鲁梅被分配到黄岚小学。当时,教育系统正在推广民乐,钱鲁梅结合黄岚小学实际,认真教孩子们学民族音乐。

  对乡村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上过相关辅导班,零基础、领悟能力层次不齐。学校90多人的民乐社团里只有钱鲁梅一名音乐老师。在师资力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钱鲁梅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把他们分为二胡、笛子、琵琶等十几个组类,分别教授不同的内容。在训练中,她又设计出学生分层培训体系,每一类组根据学龄及演奏水平又分出高中低三组,每一类组编写三种教学内容再分别教授。如此一来,一节课里她到各组分别教授、频繁调音,手指、额头被崩断的琴弦扎破流血成了常事。

  为什么要这么精细?为什么要坚持?钱鲁梅说:“当我们的孩子拿着便宜的乐器,同样自信满满赛出好成绩时,孩子们眼中闪闪发光的自信,我忘不了。当已经上高中、大学的孩子寒暑假回学校跟我说,‘老师,让我抱抱我的柳琴、琵琶’,我觉得什么都值得。”

  钱鲁梅说,对这些农村孩子来说,音乐给了孩子们快乐,也给了孩子们自信。所以,30年来,为了孩子们的快乐和自信,她从未停止学习,一直在研究如何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喜好,创作更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研究更多让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活动。

  她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创编了一套全校学生可参与的古诗吟诵和体操融合的“诗韵律动”操,在临港区广播体操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反复琢磨,为英语剧表演添加民乐伴奏,浑然天成的配合赢得全区一等奖;用爱付出,为校外实践基地山马刘幸福大院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村里的老人们点赞频频;她指导的口风琴合奏《紫竹调》在区、市课堂器乐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优课《可爱的家》获临港区一等奖,微课《认识八六拍》获市级二等奖;《嘎达梅林》荣获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论文《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的融合策略》发表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精心编排的民乐合奏《步步高》《剪羊毛》等曲目获得区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她个人也先后荣获威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农村教育贡献奖”“威海市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 邹良丽 刘凌玉 通讯员 聂嘉庆 林雪婷 丛晓红 季晓艳/文 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复审:谭立勇
  编辑:付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