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又见田园好“丰”景——来自威海秋收一线的报道

2022-09-23 编辑: 徐栋波

  阵阵秋风中,荣成市崖西镇的甘薯茂密生长,临港区汪疃镇的阳光玫瑰葡萄青翠欲滴……放眼威海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记录金秋农事,感受沃野勃勃生机。

  规模化种植,甘薯比去年每亩多收1000公斤

  9月22日10时许,崖西镇万马村东的一片甘薯种植基地里,“杀秧机”从绿油油的薯垄上驶过,随着清脆的“咔咔”声响起,薯叶、茎蔓被快速粉碎还田。随后,另一台收获机跟进,犁片翻动着地垄,一个个泛着鲜亮色泽的红薯转眼间被起获出来。

  丰收在望,地头站着帮忙的邓文军笑开了花。今年年初,山东伟德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流转崖西镇多个村的800亩土地进行甘薯规模化种植。身为董事长的邓文军忙了大半年,终于迎来收获。

  “粗略估算了下,平均每亩能收3000公斤甘薯,比去年农户自己种植可多收1000公斤左右。”邓文军兴奋地说。

  早在公司刚成立搞甘薯规模化种植时,邓文军就充满信心,“崖西镇位于伟德山脚下,有许多沙质土地,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性能高,且光照时间较长,温度适宜,是国内最适合甘薯生长的地区之一。”

  绝佳的地理环境只是丰收的基础条件,规模化种植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运用才最终有了亩产增加1000公斤的成绩。

  “我们和山东、烟台、威海农科院的专家都有密切合作,他们经常过来亲自指导,种植烟薯25、威薯6号(蜂蜜罐)等品质好、广受市场欢迎的品种。规模化种植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大量使用机械、提高效率。”邓文军介绍,虽然甘薯刚刚收获,但因为质量一流,已经有北上广等地商家提前联系采购。

  同时,山东伟德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甘薯地窖项目也传来好消息——主体工程施工进入尾声,即将于近期封顶。未来,该公司还计划建设甘薯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研发甘薯薯条、甘薯糖等产品,形成甘薯育苗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及休闲旅游采摘全链条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伟德山片经济发展。

  有了特色“金招牌”,村民腰包更鼓了

  22日上午,记者沿着摩天岭无花果产业示范园往上走,靠近山顶,就是经开区崮山镇邵家庄村村民邵正峰的果园。放眼望去,成片的无花果树绿意盎然,树间浮动着游客采摘的身影,邵正峰正站在田垄上对着电话吆喝,“啥?还要4箱?无花果都长不及啦!”

  无花果供不应求,是邵正峰的新烦恼,他细数着“断货”的经历,“中秋节假期,每天来四五批游客包场,接着一场大雨把剩下不多的成果打裂了,新一茬还没长起来,游客又来了。”

  别看现在无花果抢手,以前却因为难储存,农民也没想着靠它赚钱。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无花果种植迎来了转机。

  “当时大家都说无花果是特色,种一亩地政府奖励500块钱,我就试试看。”现在邵正峰共管理4亩地,种植500多棵无花果,亩产达1000公斤。

  产量多了,农民也头疼。为啥?愁卖!无花果娇贵得很,摘下一天都放不住。于是,村“两委”想出妙招:既然无花果难出去,那就把游客拉进来。

  2020年,我市打造无花果产业样板片区。深耕这张特色“招牌”,邵家庄年年举办无花果节,线上线下密集宣传,名气越来越大。今年9月初,我市发放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无花果免费采摘券,邵家庄卖出5000多张。

  一到节假日,村里就停满了城里来的轿车,最多一天采摘顾客能达到400多人次。“门票15元,带走的话,一斤7.5元,一名顾客最少消费30元。”让邵正峰欣慰的不止于此,他年近70岁,游客进园采摘可帮他省下一半的辛劳。

  另一半辛劳来自于深加工。村里建起无花果加工厂,每天加工无花果2吨多,打造了冷链储运中心,通过电商销向全国各地。“价格公道,省时省力,有这么多销售渠道,无花果再也不愁卖。”邵正峰说。

  眼下,700多亩无花果在摩天岭铺开,绿色“波涛”连绵延伸向泊于镇、港西镇,这个独具特色的“甜蜜果”已经成了我市一张“金字招牌”,为农民增收带去了新希望。

  “新农人”领跑,一颗葡萄能赚三份钱

  21日,记者来到临港区汪疃镇神山葡萄庄园,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挂满枝头。游客们一边品尝着新品种,一边打卡拍照。在采摘园深处,神山葡萄庄园负责人曹志毅把品相不好的葡萄剪下放进筐里,顺手递给游客一颗说,“尝尝,长得丑但甜得很,最适合加工成葡萄汁。”

  曹志毅是地道的农民,但气质却不像农民,戴着眼镜颇有文人气质。“种葡萄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收益翻了好几倍。”曹志毅特地强调,“我们现在叫‘新农人’!”

  看过父辈从事传统农业的辛苦,曹志毅决心作出改变。经营葡萄园后,他就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考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还和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高校合作,引进的独家品种“阳光玫瑰”远近闻名。

  本以为在种植上做文章就足够“新”,但在一次外出学习中,曹志毅发现了“新大陆”。在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内,看到葡萄能销售、科研,还能游玩,他就梦想着照此经营神山葡萄庄园,并且要更先进、更丰富。

  回到威海后,曹志毅立马着手改造,跑业务、找土地、招聘工人,克服重重困难,葡萄园终于做成了他满意的模样。现在的神山葡萄庄园有高新设施种植区、有文化科普区和精深加工体验区,先后成为全市首个“百亩葡萄科技示范园”、首个“家庭农场”,曹志毅也当选威海市葡萄协会会长。

  “新农人”没有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着更长远的目标——振兴当地水果品牌。成为会长后,曹志毅有了“副业”,那就是把转型的“路子”讲给更多农民听,让种植户轻松赚到钱。在他的推动下,1万多亩种植园采用设施暖棚和简易避雨栽培的先进种植模式,并加快向加工业、旅游业转型,年取得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

  科技惠民,农技人员田间地头忙“支招”

  9月22日,在环翠区羊亭镇的大片花生田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场景:一些农户正在检查花生长势,另一些农户忙着采收花生。

  同样一块地,花生难道不同时期成熟?

  “我们根据不同品种花生的生长周期,建议农户分别种植了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集中成熟后因采收不及时造成的损失,还能提高销售价格,抵御市场风险。”环翠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杨海昇说。

  一旁的农户朝杨海昇竖起大拇指道:“花生大丰收,离不开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我们采纳了专家的建议,保留传统品种‘小白沙’花生的同时,还种植了高油酸花生9510和910,收效都不错。”

  9月下旬,花生陆续进入生长后期、收获期,这段时间是花生是对水、肥较为敏感时期,农技人员紧抓农时,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辖区村庄,给村民讲解秋农作物后期管理技术要点。

  本地品种“小白沙”花生产量不算高,不少地区将这一品种淘汰掉,而环翠区农技人员认真调研发现,“小白沙”出油量高,建议农户保留。“我们听了专家的建议,将‘小白沙’花生保留下来,到收获季节,没想到特别受欢迎,许多商贩直接来到田间地头争相收购,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还没采收就已经全部预定出去。”花生种植户孙先友说。

  为实现花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农技专家还引导农户积极改善提升花生种植水平,大力推广种植优质花生品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药物拌种无公害种植技术等等。

  当前是很多秋作物的管理关键期,环翠区农业农村局等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都把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农艺,现场解决农户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农技人员充分利用技术、设备以及生产经验等优势,以点带面,开展秋作物生产情况田间调查,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孙艺嘉 实习记者 刘义岚 曲昕/文 孙大伟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