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市立医院

名医丨杨连伟:耕耘心电“虚拟空间” 练就心律“调音圣手”

2022-09-27 编辑: 孙美玲
  即便是对于很多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而言,心律失常的诊治仍然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诊治心律失常就像是一场“捉迷藏”,因为很多时候心律失常无明显不适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耽误了及时诊治,而且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确切,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致人猝死。


  威海市立医院医生杨连伟在治疗心律失常领域耕耘十余年,练就了在“虚拟空间”中丰富治疗的经验,赢得了众多患者的认可。

  厚积薄发 坚持不懈成为行家里手

  2005年7月从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杨连伟入职威海市立医院,从事心血管专业工作,对射频消融术的接触也从那时侯开始。

  “这其实是很难的,我算是‘被动’接触。” 杨连伟回忆说,射频消融手术的开展需要有扎实的心脏电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周期长,进步缓慢,很多医师在学习过程中就打了退堂鼓。


  2007年至2008年,杨连伟被派去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为以后心血管专科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8月至年底去上海胸科医院房颤中心进修,对心脏电生理知识及射频消融技术有了全新的认知。“虽然刚开始学习困难很多,但慢慢发现,把原理性的内容搞清楚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兴趣点也提上来了,我就开始琢磨射频消融的介入手术。”杨连伟说。

  为了专科发展需要,2014年,杨连伟被调入心血管专科。心血管内科是医院最早建立的专科之一,已经在患者中有广泛的好评度。随着医学的发展,心律失常成为心内科重要的亚专业,而射频消融术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为有着心脏电生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杨连伟被医院寄予厚望,开始了更为深入的学习和进研究。


  2015年9月至年底,杨连伟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学习;2019年,杨连伟又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电生理中心学习了一年……“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经过时间的锤炼很难成功。”杨连伟说,现在看来射频消融术开展的很顺利,其实中间的过程很“痛苦”,“学了半天没有成就的时候有点心灰意冷,再往下走动力不足。唯有咬着牙继续坚持,才能够取得成功,踏上坦途。”

  患者为先 创造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杨连伟说,心律失常是功能性疾病,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客观的看待手术成功率。如果发病机制明确很好处理,但有的比如房颤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明确,想要通过一次手术将问题彻底解决,这太困难了。有的人房颤拖了十年二十年,想要一次性解决,也是不现实的。


  “临床中我们接触到不少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患者,患者对手术有顾虑,手术团队需要做的不仅是保证专业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对患者进行解释、疏导。有的时候,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治疗蹚出一条新路。”杨连伟说,以房颤为例,房颤持续时间长会引起心脏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结构重构就是心脏扩大,心脏扩大就会更加加重房颤程度,射频消融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但是心脏扩大超过一定程度,医学上是不建议进行手术的。”


  通常情况下,房颤一年以内的射频消融手术成功会达到80%以上。杨连伟说,房颤刚发现时是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症状明显,心脏没有明显变形,效果很好。错过这个阶段就会形成持续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大打折扣。“如果心脏彩超显示心房内径达到55mm以上,手术效果就会很差。”尽管手术风险增加,但杨连伟团队表示,考虑到有的患者心脏扩大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所致,“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手术条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来源:威海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