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正忙着赶制艾绒订单的盲人创业者姜新,一连接到了三通“求职”电话。当得知是几名“蜗牛”求职者后,他直接破格录取。
“蜗牛”是指在听力、智力、视力、精神、肢体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缺陷障碍的特殊群体。有视力障碍的姜新格外理解他们对一份工作的渴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让姜新更加坚定了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
“咱这儿马上要来新朋友了,谁想成为他们的老师?”挂了电话,姜新转身把消息告诉大家。还没等话音落下,加工间内正在研磨艾绒的几名“老员工”便争相恐后地报名“当师傅”。
“别看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制作起艾绒柱却非常专注,手艺也很棒。不少客户点名只要他们制作的产品。”说起这些愈发自立的“蜗牛”,姜新很自豪,“靠着这门手艺,大伙每人每月固定能赚500元。”
“叮——艾叶鸡蛋增加一箱,新增艾草枕20个、艾绒柱40条,本月底完成。”当天上午,加工间内的播报器传来订单追加提醒。
这两年,随着艾绒市场日趋饱和,姜新开始带着“蜗牛”们谋求转型。在我市扶持残疾人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姜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尝试,结合“蜗牛”群体的特点,一套艾草深加工项目走向市场:从艾草杆中提炼艾草精油;将艾草掺入水中,制作艾叶鸡蛋;将艾叶磨粉,制成泡脚粉;制作成艾绒柱、艾绒枕以及艾绒香囊。“特别是艾叶鸡蛋,不等鸡蛋出锅就被预定一空,非常抢手。”姜新说。
“姜老师,你快看看俺磨得好不好。”一名员工把姜新拉到石磨前。姜新捧起一撮刚研好的艾绒,捻了捻质地后,鼓励同事们:“这批艾草经过研磨后格外细腻,更适合用在高端产品上,附加值高了,大伙也能有更多的收入。”
最近,借助读屏软件,姜新反复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是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他感到既温暖又充满了力量。“我将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和我一样的残疾朋友们走出家门,燃起生活的希望,改善生活品质。”姜新说。闲暇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的话,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给身边的“蜗牛”听,说到兴奋之时,姜新总不忘叮嘱大家:“咱们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部署,姜新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新想法。
忙完手头的工作,姜新抓紧与市残联、环翠区环翠楼街道西北村社区的工作人员,沟通起“融合社区”助残服务项目的事。“这个项目主要是借助各部门帮扶,让艾草加工业务骨干走进社区自主开设‘艾吧’,通过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艾灸服务、销售艾草产品,增加收入,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姜新对未来充满期待。
■相关新闻
我市已安置残疾人辅助性就业258人
近年来,我市相继印发《关于对威海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残疾人就业进行奖励的通知》《关于对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进行奖励的通知》《关于做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吸纳、安置残疾人稳定就业的企业以及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扶持补贴。目前,我市已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32个,安置残疾人辅助性就业258人。
紧盯残疾人群,我市还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在镇(街道)、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如康家园,就近就便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服务,并通过如康家园项目、辅助性就业项目、日间照料项目等政策叠加方式给予资金扶持。按照“党建引领、残联牵头、社会运作、项目托底”工作思路,建成32处如康家园,服务残疾人近千人次。
此外,市残联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联合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助力残疾人居家就业”活动,组织驻村第一书记、村党员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每年与1000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结成对子,帮扶其家庭成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从事相对稳定的种植、养殖、加工、零售、电商等项目,全面提升我市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沈道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