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市立医院

潘红霞:守护患者的光明和希望

2022-11-24 编辑: 孙美玲
  夜深人静,威海市立医院手术室正进行着紧张的抢救。历经7个多小时,20多岁的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患者的手术成功,市立医院麻醉科主任潘红霞也松了一口气。整个手术过程中,潘红霞带领麻醉团队精准全面地控制着患者的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内环境等生命体征,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

 
  这样高度紧张的手术过程,已是潘红霞的工作常态。近30年来,潘红霞身穿绿色手术衣,在没有窗户见不到阳光的手术间,守护着患者的光明和希望。
 
  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
 
  作为龙头医院,市立医院每天承担着全市大量的危急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作为临床科室,我们麻醉科基本全盘接受各种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潘红霞说,越是急危重症的患者,手术难度越高,手术风险越大,麻醉医生在手术中需要担负的任务越重。
 
  怕痛是人的天性,麻醉医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职责就是让患者远离痛苦。近年来,现代麻醉学科飞速发展,麻醉医生对患者机体生理状况的临床调控水平大幅提升,工作重点也从止痛转为保障手术安全,成为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电解质、内环境、意识、神志、肌肉松弛等几乎所有的生命体征,都是我们在手术中需要观察、控制的对象。”潘红霞说。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快速的疾病,如不进行及时治疗,死亡率非常高,是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的单病种之一。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难度抢救中,脉搏一度成为潘红霞的“难题”。“这名患者平时有高血压,但是急诊送来的时候下肢瘫痪,喘不过气,血压特别低,收缩压只有五六十毫米汞柱,摸不到搏动。”危急情况下,潘红霞团队必须争分夺秒,只能在超声引导下凭借丰富的经验瞬间完成动静脉穿刺,利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让患者在停止心跳和呼吸的情况下生命体征恢复到尽可能正常范围内,保持对大脑和下肢的供血。

 
  “这些都是抢救中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外科手术。”潘红霞说,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护,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随时准备处置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原因,有的放矢进行精准有效的处理。”
 
  当患者遇到致命的危险时,潘红霞便责无旁贷成为急救现场所有医务人员的“指挥官”。而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还需要帮助患者及时恢复意识,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可以说,整个手术期间,麻醉医生是陪伴手术患者最长时间的人员。
 
  “这台手术用时7个多小时,做得比较快,同类手术有的甚至需要10多个小时。”潘红霞说,手术第二天早上,她和外科医生交流得知患者逐渐恢复,深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手术后,绝大部分家属和患者更感激外科医生,而却很少被关注麻醉医生。“手术中的惊险,患者和家属也不知道,我们是幕后英雄嘛。”潘红霞笑着说,不过每当听到患者称赞医院时,她总会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麻醉医生是医院的一份子,表扬医院就是表扬我们。”
 
  被誉为“全科医生”
 
  像主动脉夹层抢救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对于潘红霞来说并不罕见。“可以说麻醉医生是全科医生,每个科室的手术都参与;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迫切需要帮助的百岁老人,各个年龄段患者的手术都参与;从手术前的访视、评估、制定麻醉计划,到术中的实施麻醉和维持,再到术后的康复,在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也都参与进来。”潘红霞说。
 
  目前,市立医院麻醉科负责外科、产科等各科室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工作及门诊病房各科病人的舒适化医疗,每年完成40000余例静脉吸入气管内全身麻醉、持续性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控制性低血压、深低温体外循环、动静脉有创监测、漂浮导管监测、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分娩等各类麻醉,麻醉种类齐全,其危重疑难病程度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支气管镜室、胃肠镜室、产房、麻醉门诊……市立医院的许多地方随时可见麻醉医生的身影。“仅仅第一手术室,一天就要进行100多台手术,每台手术必须有多名麻醉医生片刻不离。”潘红霞说,市立医院麻醉科现有41名麻醉医生,几乎都处于工作饱和状态。

 
  早上6点半出发去上班,晚上最早6点多有时候甚至半夜才走进家门,这是潘红霞每天的日常。“为了保障手术间运转,我们麻醉医生从不午休,从不按时下班,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潘红霞无奈地说。
 
  麻醉医生要求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不仅要熟悉麻醉与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还要掌握内、外科的基本理论及影像、检验等学科知识,并通过学习研修等方式不断进行提升。
 
  “结合解剖学和超声技术,我们在临床中已经可以做到精准的神经阻滞,比如在膝关节手术中就只让膝关节附近麻醉。”潘红霞说,精准麻醉对患者的“干扰”更少,保障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在临床实践中,潘红霞还将食道超声检查引入心外科手术中,是威海第一个运用食道超声的麻醉医生。“食道正好位于心脏的后方,从食道往前看心脏,没有呼吸的干扰,观察心脏情况更加清楚,为心脏手术前后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有效保证了心外科手术的安全,临床价值显著。”潘红霞说,目前,市立医院心外科年手术量400多台,以往这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麻醉效果主要依靠心外科及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得益于现在的技术,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
 
  安全舒适的“无痛港湾”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的要求也高。以前追求治病,现在还要求舒适。”潘红霞说,得益于舒适化医疗的开展,麻醉医生越来越为人所熟悉,从“幕后”走到“台前”。
 
  自2000年至今,市立医院逐步推行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无痛口腔治疗、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美容手术、门诊取病理微波等舒适化医疗服务,已经帮助了数万例病人患者。“我们通过麻醉技术,准确控制患者该醒时醒、该睡时睡、该降压就降压、该升压就升压等,保证医学检查或治疗的安全有效和精准舒适。”
 
  2021年,市立医院麻醉科联合口腔科在威海地区率先开展了无痛门诊口腔舒适化医疗。由于口腔恐惧、情绪不稳定等原因无法长时间张口的孩子和成人在美梦中就可以一次性解决口腔问题。
 
  “无痛口腔需要全麻插入气管导管,既要保证医疗安全又要手术当天回家,对麻醉技术要求非常高。其中最关键紧张的部分就是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拔管。”潘红霞说,插管对患者的刺激很大,虽然患者已经进行全身麻醉失去意识,但不代表患者不会产生生理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非常考验麻醉医生的技术。拔管也是如此,作为全身麻醉的重要结尾阶段,同样考验着麻醉医生对拔管时机和患者反应的判断。

 
  目前,市立医院麻醉科专门设置了麻醉门诊,负责舒适化医疗和日间手术的住院前麻醉评估。一名患者由于无法通过无痛胃肠镜的麻醉评估,专门去找潘红霞,她耐心地解释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无痛’,我们必须评估麻醉风险,舒适化的前提是安全。”
 
  从业近30年,潘红霞始终将医德和医技放在心头,带领团队恪守“厚德、重道、精医、奉民”的服务理念。“既然选择了医生这条道路,就要为患者的安全负责,做到问心无愧,心底才能坦荡豁达。”潘红霞说。(来源:威海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