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区

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经开区构建城市安全管理新模式

2022-12-12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近日,经开区松涧路上,车流不息。在寂静的地下,威海市地下综合管廊里,巡检员王国宁手持“智慧管廊”App终端,正在对管廊本体和附属设施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在位于威海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南侧的松涧路综合管廊总控中心里,监控大屏上正同步直播着地下管廊里的画面。


  这是我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后的首个智慧管廊综合项目,也是经开区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典型范例。
  地下综合管廊的整体布局为三横五纵,由一个主控中心、三个分监控中心实行统一管控。管廊内纳入供水、供热、通信、电力等5种专业管道和管线,总入廊管线长逾218公里,目前投入运营管廊长度约20公里。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集成了三维建模+GIS可视化管理、人员定位系统、气体检测等众多“黑科技”。
  威海市滨海新城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毅介绍,智慧平台采用SOA系统架构,含有监控与运维、应急与安全、综合管理、数据分析四个模块,集指挥中心、巡检维护、应急指挥、能耗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各个管廊路段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入廊管线、故障、报警分布等实时数据,从“看不见”做到“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湿度65%,甲烷1.97,数值有点高。”从智慧中心拾级来到地下综合管廊,同一班组的王国宁和孙响手持App终端,按照平台自动生成的巡检任务,逐项进行检查、登记。
  王国宁介绍,通过各种传感器,廊道里的温度、湿度、氧含量等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和“智慧管廊”App终端。当管廊内发生火灾、有毒气体超标、积水情况或者发生管道泄漏、雨水倒灌等紧急事件,智慧平台第一时间发出报警,并自动启动排风、排水等装置,保障“地下动脉”安全运行。
  在管廊内部、出入口、逃生口等重要位置,在全方位实时图像识别系统监控下,当监测到“异常信号”情况,立即触发现场声光报警器,报警信号通过区域控制单元送入监控中心,弹出并记录入侵实时画面,帮助运维人员即时掌握管廊现场情况。
  各类管线纳入综合管廊益于管线管理,但也增加了突发事件调度难度。
  为应对突发事件,威海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中心与应急部门、管线单位等部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并对接市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应急联动指挥机制,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应急事件的即时感知、事件预警、实时研判和调度指挥。
  借助智慧管廊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设施设备积累的原始数据不断整理、统计、分析,利用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模型,深化算法,为管廊的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等提供可靠依据,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安全标准的目的,为建百年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数字赋能,经开区实现管廊运维管理从传统方式向智能服务转型,不仅让城市“面子”更美,也让城市“里子”更完善。(来源:威海经区发布)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董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