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群体的最好帮扶是什么?是让他们能够及时拿到救助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慰问,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吃到一餐热饭……今年以来,威海市民政局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持续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大病重残困难群众千户大走访、“情暖夕阳”为民服务项目等九项行动,努力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奋进新征程,威海民政人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不断满足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助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
好政策送上门 关怀困难群体工作走在前
10月上旬,环翠区桥头镇居民刘玉科家的厨房里堆放着米、面、花生油和不少鸡蛋,这正是前些日子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大走访送来的。说起这些来家里看望他的工作人员,刘玉科言语中尽是感激之情。今年66岁的刘玉科是二级肢体残疾,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又因眼部疾病住院花了4000多元,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增添了负担。

今年国庆节前夕,市民政局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干部开展“迎国庆·困难群众千户大走访”活动,组成7个走访小组,采取送温暖、讲政策、听意见的方式,为1007户1600余名大病重残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生活困难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众,送去大米、面粉、花生油、鸡蛋、牛奶等生活物资。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玉建带队来到刘玉科的家中。送上慰问品后,工作人员还现场发放了政策明白纸,为刘玉科详细讲解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残疾人、慈善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内容。“群众满意咱就没白干,这是最好的肯定,一定要摸清群众需求,把好政策送上门。”孙玉建现场叮嘱大家。
“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共解百姓揪心事
日前,我市举行了“海马·自由呼吸”长年卧床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联合海马集团,为全市70余名长年卧床并经医疗诊断确有吸氧需求的低保、特困人员(原城市三无、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提供氧疗康复服务。“海马·自由呼吸”慈善项目启动仪式上,海马地毯集团与盛泉康复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长年卧床的病患者需要吸氧康复,购置制氧机将给这些困难群众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为此,市慈善总会研究出台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推介爱心企业认领实施。海马地毯集团得知后,积极认领该项目,所需资金从公司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的“海马地毯慈善基金”中列支。同时,委托盛泉康复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制氧机维护、纯净水供应、易损件更换、每月1次上门健康评测等服务项目,为长年卧床需要吸氧的病患者提供氧疗康复服务。

今年,市民政局在全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的基础上,将在高等院校就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未满18周岁的孤儿纳入到助学工程的保障范围内,保障其受教育权益,共有54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通过项目审核,纳入2022-2023学年度孤困儿童助学保障。联合市慈善总会、迪尚集团和三角集团投入善款47.4万元,对威海户籍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高考新生实施救助,并对我市脱贫人口及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在校本科生,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救助,共惠及177人,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就读。联合市慈善总会、家家悦集团开展“阳光洒满窗·家家悦”关爱行动,今年投入善款30.8万元,对全市77户符合就业年龄段内因大病重残原因长年居家卧床需要照料、未被纳入城乡低保或特困供养保障等条件的遇困群众,给予每户4000元的资助,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
低保对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
今年,在我市于全省率先开展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的基础上,市民政局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等部门印发民政一号文件,对全市低保家庭中的7类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在市社会福利院等二级精神病专科公立医院,统筹使用6部门现有11类救助项目资金,由收治机构全额负担集中收治期间发生的各类服务保障费用,不再向保障对象收取额外费用,目前共收治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落户流浪乞讨人员376人,努力实现“救助一个病患、解放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这一工作经验获评2022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
2017年,我市出台《关于对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实行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探索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愿进全进”,为其提供优质生活照料和专业康复治疗服务。考虑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专人看护,占用家庭劳动力,今年1月,市民政局又联合财政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低保对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将低保对象中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7类病症的人员纳入集中收治范围,让其家庭从繁重的照护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谋发展。
“我们一方面最大力度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纳入低保的门槛,凡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3倍且家庭财产符合认定标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低保边缘家庭中三级精神残疾的全部纳入‘单人保’范围;另一方面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照料机制,为超过3个月仍无法确定身份的精神疾病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按规定纳入城市特困供养保障范围,让其享受兜底保障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同等救助待遇。”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发挥救助金的最大效益,我市将现有6部门11项救助政策资金,包括民政部门发放的全额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8项救助资金,市委政法委的“以奖代补”资金,市发改委的价格临时补贴,市残联的康复医疗资金等汇集起来,定期拨付至收治机构,专门用于兜底保障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收治期间的日常医疗、康复护理、基本生活等各类支出,不再向收治对象监护人收取其他费用。
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村(居)全覆盖
最近,在我市村(居)公示栏、公交站点、口袋公园等重要场所,一块块印有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格外显眼。
如何将社会救助政策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群众身边?怎样破解群众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申请社会救助政策的困局?如何避免群众跑腿多、事难办等情况发生?这些问题一直是民政部门关注的重点。
今年,市民政局联合各区市创新印制4万张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全面梳理了民政部门社会救助政策、救助条件、救助标准,群众只需借助智能手机动动手指扫一扫,足不出户便可随时了解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残疾人两补、慈善大病救助、遇困高考新生、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政策,清楚线下申请办理程序,如有需求可直接在网上提交救助申请,实现政策“码上知”、程序“码上见”、事项“码上办”,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些二维码太方便了,工作人员介绍以后,我现场就扫了一下码,各项救助政策一看心里就全清楚了。”西河北社区居民林女士表示。
“情暖夕阳”为民服务项目让老年人笑开怀
今年,我市将增设养老服务床位和农村老年餐桌列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增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889张、家庭照护床位160张、农村老年餐桌256处。

荣成市福康泰老年公寓是以医养结合养老为一体的大型养老机构,目前设置了339张护理型床位,并配有专业的医疗器械及康复器材,引进专业的管理理念,邀请专业人员进驻,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相结合,打造一所具备专业“医养护康”的特色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已有30多位老人预定,我们很期待老人们的到来。”荣成市福康泰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寓建设期间,得到威海市民政局和荣成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享受到了优惠贷款政策。
今年,我市积极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和农村老年餐桌,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计划建设889张,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敬老院改造提升计划改造10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在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目前已建成160张,完工率100%。农村老年餐桌今年计划建设93处,目前已完工256处,完工率275%。在农村老年餐桌建设过程中,市民政局联合11部门出台《威海市农村老年餐桌建设和管理办法》,从责任分工、建设标准、规范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农村老年餐桌建设管理规范,同时印发《威海市星级农村老年餐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农村老年餐桌建设服务提质增效。
凝聚社会组织力量为群众办实事
10月初,秋收时节,荣成市大疃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15名银龄互助队志愿者到大疃镇东中窑村,开展秋收助农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困难老人家庭收获玉米,减轻老年人的劳动负担。“真是感谢大家伙儿,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谢谢你们!”东中窑村的农户们握着志愿者的手,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文登区泽头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泽头镇杨家疃村开展“关爱老人 义务理发”活动,为20多名老人免费理发;威海爱援祥公益服务中心实施“威海红帆”精准帮扶计划,组织志愿者走进环翠区羊亭镇,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修缮屋顶,考虑到冬季防寒保暖问题,在屋内设计安装隔断,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威海市华益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加油站”社区党群服务项目,现场发放宪法、民法典、防范养老诈骗等宣传材料,为居民科普法律知识,助推法治进社区……市民政局为全面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启动了2022年度“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公益实践项目,一桩桩一件件,都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凝聚更多社会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市民政局引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链接社会资源,对接社区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公益服务。近年来,累计投入1199万元,通过公益创投活动,打造社会组织为民服务品牌项目316个,服务群众近50万人次。连续举办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创新提升、社区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培训等多场线上线下培训班,累计1300余人参加,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服务效益。仅2022年,列支292万元,支持22个市管社会组织参与精准纾困关爱、创新社区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引领项目,资助46个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服务中心)打造特色品牌工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预计服务社区群众10万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 通讯员 李昌宝 秦帅/文 刘志鹏/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王璐瑶
编辑:毕玲瑜

好政策送上门 关怀困难群体工作走在前
10月上旬,环翠区桥头镇居民刘玉科家的厨房里堆放着米、面、花生油和不少鸡蛋,这正是前些日子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大走访送来的。说起这些来家里看望他的工作人员,刘玉科言语中尽是感激之情。今年66岁的刘玉科是二级肢体残疾,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又因眼部疾病住院花了4000多元,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增添了负担。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玉建带队来到刘玉科的家中。送上慰问品后,工作人员还现场发放了政策明白纸,为刘玉科详细讲解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残疾人、慈善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内容。“群众满意咱就没白干,这是最好的肯定,一定要摸清群众需求,把好政策送上门。”孙玉建现场叮嘱大家。
“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共解百姓揪心事
日前,我市举行了“海马·自由呼吸”长年卧床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联合海马集团,为全市70余名长年卧床并经医疗诊断确有吸氧需求的低保、特困人员(原城市三无、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众提供氧疗康复服务。“海马·自由呼吸”慈善项目启动仪式上,海马地毯集团与盛泉康复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长年卧床的病患者需要吸氧康复,购置制氧机将给这些困难群众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为此,市慈善总会研究出台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推介爱心企业认领实施。海马地毯集团得知后,积极认领该项目,所需资金从公司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的“海马地毯慈善基金”中列支。同时,委托盛泉康复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制氧机维护、纯净水供应、易损件更换、每月1次上门健康评测等服务项目,为长年卧床需要吸氧的病患者提供氧疗康复服务。

低保对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
今年,在我市于全省率先开展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的基础上,市民政局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等部门印发民政一号文件,对全市低保家庭中的7类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在市社会福利院等二级精神病专科公立医院,统筹使用6部门现有11类救助项目资金,由收治机构全额负担集中收治期间发生的各类服务保障费用,不再向保障对象收取额外费用,目前共收治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落户流浪乞讨人员376人,努力实现“救助一个病患、解放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这一工作经验获评2022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
“一些特困人员没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他们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家缺乏看护,集中供养的敬老院等机构又没有收治能力。这部分人员成了没人管的‘老大难’。”市民政局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精神疾病患者照护难问题,积极想法子、找路子。
2017年,我市出台《关于对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实行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探索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愿进全进”,为其提供优质生活照料和专业康复治疗服务。考虑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专人看护,占用家庭劳动力,今年1月,市民政局又联合财政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低保对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将低保对象中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7类病症的人员纳入集中收治范围,让其家庭从繁重的照护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谋发展。
“我们一方面最大力度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纳入低保的门槛,凡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3倍且家庭财产符合认定标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低保边缘家庭中三级精神残疾的全部纳入‘单人保’范围;另一方面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照料机制,为超过3个月仍无法确定身份的精神疾病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按规定纳入城市特困供养保障范围,让其享受兜底保障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同等救助待遇。”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发挥救助金的最大效益,我市将现有6部门11项救助政策资金,包括民政部门发放的全额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8项救助资金,市委政法委的“以奖代补”资金,市发改委的价格临时补贴,市残联的康复医疗资金等汇集起来,定期拨付至收治机构,专门用于兜底保障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收治期间的日常医疗、康复护理、基本生活等各类支出,不再向收治对象监护人收取其他费用。
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村(居)全覆盖
最近,在我市村(居)公示栏、公交站点、口袋公园等重要场所,一块块印有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格外显眼。
如何将社会救助政策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群众身边?怎样破解群众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申请社会救助政策的困局?如何避免群众跑腿多、事难办等情况发生?这些问题一直是民政部门关注的重点。
今年,市民政局联合各区市创新印制4万张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宣传牌,全面梳理了民政部门社会救助政策、救助条件、救助标准,群众只需借助智能手机动动手指扫一扫,足不出户便可随时了解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残疾人两补、慈善大病救助、遇困高考新生、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政策,清楚线下申请办理程序,如有需求可直接在网上提交救助申请,实现政策“码上知”、程序“码上见”、事项“码上办”,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些二维码太方便了,工作人员介绍以后,我现场就扫了一下码,各项救助政策一看心里就全清楚了。”西河北社区居民林女士表示。
“情暖夕阳”为民服务项目让老年人笑开怀
今年,我市将增设养老服务床位和农村老年餐桌列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增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889张、家庭照护床位160张、农村老年餐桌256处。

今年,我市积极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和农村老年餐桌,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计划建设889张,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敬老院改造提升计划改造10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在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目前已建成160张,完工率100%。农村老年餐桌今年计划建设93处,目前已完工256处,完工率275%。在农村老年餐桌建设过程中,市民政局联合11部门出台《威海市农村老年餐桌建设和管理办法》,从责任分工、建设标准、规范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农村老年餐桌建设管理规范,同时印发《威海市星级农村老年餐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农村老年餐桌建设服务提质增效。
凝聚社会组织力量为群众办实事
10月初,秋收时节,荣成市大疃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15名银龄互助队志愿者到大疃镇东中窑村,开展秋收助农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困难老人家庭收获玉米,减轻老年人的劳动负担。“真是感谢大家伙儿,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谢谢你们!”东中窑村的农户们握着志愿者的手,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文登区泽头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泽头镇杨家疃村开展“关爱老人 义务理发”活动,为20多名老人免费理发;威海爱援祥公益服务中心实施“威海红帆”精准帮扶计划,组织志愿者走进环翠区羊亭镇,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修缮屋顶,考虑到冬季防寒保暖问题,在屋内设计安装隔断,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威海市华益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加油站”社区党群服务项目,现场发放宪法、民法典、防范养老诈骗等宣传材料,为居民科普法律知识,助推法治进社区……市民政局为全面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启动了2022年度“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公益实践项目,一桩桩一件件,都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王璐瑶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