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多年,与核医学专业打交道也有27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威海市立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于立明,在核医学领域书写着人生的春华秋实。

作为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于立明所在的核医学科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他也与团队成员一起,医德与医术并存,力求为患者诊治精准,获得了良好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坚定初心 在核医学专业钻研三十年
考上医学院后,喜欢摆弄仪器设备的于立明选择了影像专业,1991年毕业来到市立医院影像科CT室工作。“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吧。”如今再回头看当初的选择,于立明说尽管医生的辛苦远不是当时能想像,但能将所学用于治病救人,他从未后悔。
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的CT设备比较简单,精准度也不如现在,检查患者一个部位就需要花费20多分钟。“说是全科医生有些夸张,但我们与临床的唯一差别只是侧重点不同,既要学习临床的知识,但重点要放在影像诊断。”于立明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老主任的嘱咐,作为医技科室,CT室必须做好临床科室的帮手,提供准确的诊断。当时年轻的于立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跟着老师学习,熟练掌握影像技术与理论。

就这样经过四年的磨砺之后,1995年6月,28岁的于立明被调入核医学科,这一年,市立医院购进了烟威地区首台ECT设备。最好的年纪里,于立明站在了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的契机上。
“核医学所开展的研究项目全都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又称核素,是利用核技术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这就是核医学名称的由来。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这是以一种全新的、从分子层面来认识疾病的手段。”于立明用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核医学。

进入核医学科之后,于立明发现核医学与传统影像有巨大差别,不但有影像学的基础,还要掌握核物理、核化学、核药学及临床方面的知识。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下,多年来,于立明先后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海军总院等进修学习,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规范带回医院,为核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如今,于立明对核医学科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很着深入的认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影像中的细节和信息处理的把握也很精准,基本能对疾病作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尤其擅长甲亢及甲状腺乳头癌、肿瘤骨转移、瘢痕等核素治疗及ECT、PET-CT的诊断。
铅衣加身 身披“重甲”以“核”解危
尽管治疗效果很理想,但仍有患者会对“核”恐惧。对此,每逢接诊,于立明总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核医学检查治疗使用核素均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干扰破坏体内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不会对患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就像生活中各种射线的辐射无处不在,同这些日常辐射一样,患者检查结束后体内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当低的水平,不会对患者及周围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

但是“射线进入患者身体之后,患者就成为一个开放性‘放射源’,按照防护规范,长期接触的医生必须穿铅衣。”因此,于立明和同事每天每天要穿着十三四斤的铅衣,“负重前行”。因为患者多,药物半衰期短,他们必须连续工作,每天要早上7点半到下午3点之间,要反复穿脱铅衣,工作人员经常大汗淋漓,就跟夏天穿防护服的感觉是一样的。”
责无旁贷 不辞辛苦全心付出
核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共10人,其中5名医生,连退休的老主任都在一线值夜班忙碌。老主任、老专家带领大家一起干,不分你我,科室的氛围非常融洽。
于立明介绍,核医学科的工作很繁琐,患者做各项检查治疗前,必须由医生询问病史、查看病人资料。同时,医生还要告知注意事项、检查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书写诊断报告、治疗记录等,此外,每星期还有门诊、夜班班,可以说,于立明和团队成员是马不停蹄。

于立明说:“虽然很累,可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就该这样做。患者有病找到你,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应该用你的知识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对于核医学科来说,尽管工作繁忙,但必须保证治疗过程的规范,这是必须严格执行的。于立明举例说,甲癌患者服完碘-131治疗时,必须在核医学防护观察室隔离。“这期间患者体内的核素每天都在减少,达到出院标准就可以解除隔离出院。当然出院后与不同人群在接触的时间、距离等方面都有不同标准,我们都要告知患者。”于立明说,核医学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医生必须是“话唠”,要反复向患者叮嘱治疗、复查的“规范”,做到事无巨细。
从事核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每年都有一定的职业假,他们基本都没有休过,就连周末也经常在科里加班,“那么多患者在等着检查、治疗,将治愈的希望交给我们,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这是我们市立医院每一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作为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于立明所在的核医学科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他也与团队成员一起,医德与医术并存,力求为患者诊治精准,获得了良好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坚定初心 在核医学专业钻研三十年
考上医学院后,喜欢摆弄仪器设备的于立明选择了影像专业,1991年毕业来到市立医院影像科CT室工作。“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吧。”如今再回头看当初的选择,于立明说尽管医生的辛苦远不是当时能想像,但能将所学用于治病救人,他从未后悔。
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的CT设备比较简单,精准度也不如现在,检查患者一个部位就需要花费20多分钟。“说是全科医生有些夸张,但我们与临床的唯一差别只是侧重点不同,既要学习临床的知识,但重点要放在影像诊断。”于立明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老主任的嘱咐,作为医技科室,CT室必须做好临床科室的帮手,提供准确的诊断。当时年轻的于立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跟着老师学习,熟练掌握影像技术与理论。

就这样经过四年的磨砺之后,1995年6月,28岁的于立明被调入核医学科,这一年,市立医院购进了烟威地区首台ECT设备。最好的年纪里,于立明站在了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的契机上。
“核医学所开展的研究项目全都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又称核素,是利用核技术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这就是核医学名称的由来。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这是以一种全新的、从分子层面来认识疾病的手段。”于立明用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核医学。

进入核医学科之后,于立明发现核医学与传统影像有巨大差别,不但有影像学的基础,还要掌握核物理、核化学、核药学及临床方面的知识。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下,多年来,于立明先后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海军总院等进修学习,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规范带回医院,为核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如今,于立明对核医学科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很着深入的认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影像中的细节和信息处理的把握也很精准,基本能对疾病作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尤其擅长甲亢及甲状腺乳头癌、肿瘤骨转移、瘢痕等核素治疗及ECT、PET-CT的诊断。
铅衣加身 身披“重甲”以“核”解危
尽管治疗效果很理想,但仍有患者会对“核”恐惧。对此,每逢接诊,于立明总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核医学检查治疗使用核素均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干扰破坏体内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不会对患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就像生活中各种射线的辐射无处不在,同这些日常辐射一样,患者检查结束后体内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当低的水平,不会对患者及周围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

但是“射线进入患者身体之后,患者就成为一个开放性‘放射源’,按照防护规范,长期接触的医生必须穿铅衣。”因此,于立明和同事每天每天要穿着十三四斤的铅衣,“负重前行”。因为患者多,药物半衰期短,他们必须连续工作,每天要早上7点半到下午3点之间,要反复穿脱铅衣,工作人员经常大汗淋漓,就跟夏天穿防护服的感觉是一样的。”
责无旁贷 不辞辛苦全心付出
核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共10人,其中5名医生,连退休的老主任都在一线值夜班忙碌。老主任、老专家带领大家一起干,不分你我,科室的氛围非常融洽。
于立明介绍,核医学科的工作很繁琐,患者做各项检查治疗前,必须由医生询问病史、查看病人资料。同时,医生还要告知注意事项、检查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书写诊断报告、治疗记录等,此外,每星期还有门诊、夜班班,可以说,于立明和团队成员是马不停蹄。

于立明说:“虽然很累,可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就该这样做。患者有病找到你,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应该用你的知识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对于核医学科来说,尽管工作繁忙,但必须保证治疗过程的规范,这是必须严格执行的。于立明举例说,甲癌患者服完碘-131治疗时,必须在核医学防护观察室隔离。“这期间患者体内的核素每天都在减少,达到出院标准就可以解除隔离出院。当然出院后与不同人群在接触的时间、距离等方面都有不同标准,我们都要告知患者。”于立明说,核医学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医生必须是“话唠”,要反复向患者叮嘱治疗、复查的“规范”,做到事无巨细。
从事核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每年都有一定的职业假,他们基本都没有休过,就连周末也经常在科里加班,“那么多患者在等着检查、治疗,将治愈的希望交给我们,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这是我们市立医院每一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来源:威海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