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南海爱心基金会的帮扶了,这笔钱帮我解决了很多困难。”前不久,家住南海新区观海新村的独居老人吴月美收到了来自南海爱心基金会的救助款。激动之余,吴月美忍不住连声感谢。
几年前,吴月美的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身体本就不好的吴月美更是因此大受打击,病情一度恶化。吴月美说,那段时间里,自己去医院跟“回家”一样、吃药跟吃饭似的。但绳索偏挑细处断,这种情况下,吴月美还因股骨头坏死做了一场置换手术,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虽然仍需定期服药,但吴月美的心里却有了新的“希望”:“我生病这么多年,人家都没‘放弃’我,我自己也得努努力,争取一天好过一天!”
在南海新区,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等,南海爱心基金会积极发挥作用,将区内生活困难的患大病群众、贫困人口、残疾人等纳入帮扶救助范围,每年分三次对全区大病患者进行摸排,对大病支出个人自付部分超过2万元的进行救助。2022年,共救助380户,支出279.55万元。截至目前,南海爱心基金会扶贫济困总支出达到1567.4万元,救助3490户。其中大病救助支出1138.45万元,救助1561户;因残困难户支出94.3万元,救助305户;贫困户支出87.7万元,救助259户。
在南海新区,出现大病可以申请爱心救助,日常的手术、诊疗也同样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家住万家寨小区的蔡永杰去年因肺结节做了手术,手术结束后便享受了医保报销,年底还得到了区里发放的救助津贴,让收入不多的他心里、脸上都乐开了花。
“当时医保就给我报了一部分,后面又补助了7000多元,对我来说真的挺重要,当时就特别庆幸自己是南海新区人。”蔡永杰说,自己就是个老农民,虽然说治病花钱是应该的,但家里也确实有些“吃紧”,这笔实打实的报销和补助缓解了他很大压力。
不仅如此,眼下,在南海新区,居民生活又有了一份新“保障”——自2022年12月1日起,门诊看病也同样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据介绍,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主要是为参保职工和居民同时新建了普通门诊保障制度,是指将所有参加职工医保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老城居人员”以及参加居民医保的城乡居民符合规定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目前,南海新区的1家医疗机构和23家村卫生室将陆续作为普通门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同时,还完善了参保人员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打通了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的待遇衔接通道。调整的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也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
为群众生活“兜底”不止体现在大病救助和医保报销中,还体现在为困难人群提供服务和保障上。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海新区坚持“应保尽保”“应返尽返”原则,全面推进落实困难群体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严防困难群体脱保、断保情况发生。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区999名困难人员代缴居民医保44.595万元,为28名自行缴费人员退还参保补贴1.215万元,实现区内困难人员参保全覆盖。同时,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022年,南海新区全面提升了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由866元提高至953元,农村低保由667元提高至745元;城市特困由1169元提高至1286元,农村特困由900元提升至1035元,2022年共发放各类困难群众保障资金937.5万元。
在此基础上,南海新区还为长期患病且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或居家服务,帮助其实现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2022年,也是南海新区实施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试点的第三个年头。小观镇东店子村的孙淑香就是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受益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在为卧病在床的弟弟孙淑平进行按摩护理,当问及长护险带来的帮助,孙淑香的脸上充满感激之情:“感谢这份好政策,不仅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也能让我更安心地照顾好弟弟。”2019年底她得知南海新区开始试点办理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后,很快就准备好了相关材料,成功办理了长护险,并在不久后享受到了第一份保险金。仅2022年,南海新区就累计受理居民长护申请75人,鉴定享受待遇人员45人,累计发放待遇约52万元,极大减轻失去自理能力人员的家庭负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爱心救助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大病救助为居民“兜底”、居民长护险持续推进……如今,在南海新区,越来越多的暖心政策为居民享受幸福生活助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社会救助兜底 居民心中有底
“生活有保障,我们有信心!”面对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和压力,一个个困难群众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脸上充满着自信。社会救助兜底,居民心中有底。南海新区在落实落细各级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还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织牢民生保障网络,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南海爱心基金会,这支由南海新区内企业自发成立的基金会,自成立之初就把救助贫困作为重要职能,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每年分三次对全区大病患者进行救助。3490户困难群众、1567.4万元的扶贫济困支出,一笔笔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这是专属于南海新区人的温暖救助。
政府多兜底,百姓少忧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相信南海新区的民生兜底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困难群众弱有所扶的目标正在实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通讯员 王晓根/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付宇婷
几年前,吴月美的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身体本就不好的吴月美更是因此大受打击,病情一度恶化。吴月美说,那段时间里,自己去医院跟“回家”一样、吃药跟吃饭似的。但绳索偏挑细处断,这种情况下,吴月美还因股骨头坏死做了一场置换手术,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在了解到吴月美的困难后,南海爱心基金会把她列入到救助范围中,每年定期为其送来爱心救助款和物资,帮她缓解经济压力,助其重燃生活信心。提起这个,吴月美更是双眼发红:“给钱不说,政府逢年过节都来给我送点米面油,我这个心里真的太暖和了。”
如今,虽然仍需定期服药,但吴月美的心里却有了新的“希望”:“我生病这么多年,人家都没‘放弃’我,我自己也得努努力,争取一天好过一天!”

在南海新区,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等,南海爱心基金会积极发挥作用,将区内生活困难的患大病群众、贫困人口、残疾人等纳入帮扶救助范围,每年分三次对全区大病患者进行摸排,对大病支出个人自付部分超过2万元的进行救助。2022年,共救助380户,支出279.55万元。截至目前,南海爱心基金会扶贫济困总支出达到1567.4万元,救助3490户。其中大病救助支出1138.45万元,救助1561户;因残困难户支出94.3万元,救助305户;贫困户支出87.7万元,救助259户。
在南海新区,出现大病可以申请爱心救助,日常的手术、诊疗也同样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家住万家寨小区的蔡永杰去年因肺结节做了手术,手术结束后便享受了医保报销,年底还得到了区里发放的救助津贴,让收入不多的他心里、脸上都乐开了花。

“当时医保就给我报了一部分,后面又补助了7000多元,对我来说真的挺重要,当时就特别庆幸自己是南海新区人。”蔡永杰说,自己就是个老农民,虽然说治病花钱是应该的,但家里也确实有些“吃紧”,这笔实打实的报销和补助缓解了他很大压力。

不仅如此,眼下,在南海新区,居民生活又有了一份新“保障”——自2022年12月1日起,门诊看病也同样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据介绍,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主要是为参保职工和居民同时新建了普通门诊保障制度,是指将所有参加职工医保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老城居人员”以及参加居民医保的城乡居民符合规定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目前,南海新区的1家医疗机构和23家村卫生室将陆续作为普通门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同时,还完善了参保人员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打通了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的待遇衔接通道。调整的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也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

为群众生活“兜底”不止体现在大病救助和医保报销中,还体现在为困难人群提供服务和保障上。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海新区坚持“应保尽保”“应返尽返”原则,全面推进落实困难群体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严防困难群体脱保、断保情况发生。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区999名困难人员代缴居民医保44.595万元,为28名自行缴费人员退还参保补贴1.215万元,实现区内困难人员参保全覆盖。同时,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022年,南海新区全面提升了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由866元提高至953元,农村低保由667元提高至745元;城市特困由1169元提高至1286元,农村特困由900元提升至1035元,2022年共发放各类困难群众保障资金937.5万元。

在此基础上,南海新区还为长期患病且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或居家服务,帮助其实现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2022年,也是南海新区实施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试点的第三个年头。小观镇东店子村的孙淑香就是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受益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在为卧病在床的弟弟孙淑平进行按摩护理,当问及长护险带来的帮助,孙淑香的脸上充满感激之情:“感谢这份好政策,不仅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也能让我更安心地照顾好弟弟。”2019年底她得知南海新区开始试点办理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后,很快就准备好了相关材料,成功办理了长护险,并在不久后享受到了第一份保险金。仅2022年,南海新区就累计受理居民长护申请75人,鉴定享受待遇人员45人,累计发放待遇约52万元,极大减轻失去自理能力人员的家庭负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在做好分散特困供养服务对象方面,南海新区充分发挥分散特困供养服务站在照料服务方面的作用,全面做好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浴、生活照料等工作,同时加大跨区市分散特困人员居家服务工作,确保不在本辖区居住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一样能得到保障。

爱心救助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大病救助为居民“兜底”、居民长护险持续推进……如今,在南海新区,越来越多的暖心政策为居民享受幸福生活助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社会救助兜底 居民心中有底
“生活有保障,我们有信心!”面对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和压力,一个个困难群众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脸上充满着自信。社会救助兜底,居民心中有底。南海新区在落实落细各级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还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织牢民生保障网络,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南海爱心基金会,这支由南海新区内企业自发成立的基金会,自成立之初就把救助贫困作为重要职能,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每年分三次对全区大病患者进行救助。3490户困难群众、1567.4万元的扶贫济困支出,一笔笔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这是专属于南海新区人的温暖救助。
政府多兜底,百姓少忧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相信南海新区的民生兜底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困难群众弱有所扶的目标正在实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通讯员 王晓根/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付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