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饺子春秋

2023-01-13 编辑: 宋倩

沸水恣意翻滚,盖帘稍稍倾斜,元宝一样的饺子就扑簌簌的落到锅里,激起一个个小小的水花儿……从东汉到大宋再到如今,从娇耳到扁食再到饺子,从医馆到勾栏瓦舍再到寻常百姓家,锅盖一提一放,跨过的是一千八百载的时光,面皮一擀一收,包裹住悲欢离合的世间百味。饺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书写文明留下的印记,也是从古至今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儿时的新年,包饺子要作为一项庄而重之的事业对待的。为了买到最新鲜的食材,记忆里父亲必是要赶一个摩肩接踵甚至是“寸步难行”的年集的。早上八九点钟,年集上的人已经很多了,在这寒冬腊月里,人们的呼吸都冒着白汽,商贩的吆喝声、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吵闹声、鸡鸭的叫声等此起彼伏,嘈杂却不会使人厌烦,似乎这原本就是烟火人间该有的样子。在这热闹里,我跟在父亲身后,看他买上芹菜、白菜、韭菜,割几斤新杀的猪肉,再买上对联、过门钱、灯笼等年货,满载而归。母亲的面这时也和的差不多了,放在面盆里饧着备用,只等剁馅调馅。记忆中,母亲最常包芹菜猪肉馅的水饺,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朴实的期待:芹菜,“勤财”,希望新的一年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富裕的日子。

“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为什么是金勺和银碗?”“老天是谁?是咱们家的亲戚吗?”年幼的孩童向母亲诉说着自己的疑惑。“金和银表达的是珍重和爱,你也是咱们家的金娃娃。”“老天不是咱们家的亲戚,但是咱们家的祖先在天上看着我们,保佑着我们,所以咱们有好吃的也不能忘了他们。”山东人对于家的记忆,就这样被写在一盘盘刚出锅的饺子里……敬完天地,年幼的孩童迫不及待地双手捧盘,小心翼翼地把一盘盘饺子端上饭桌,眼巴巴地盯着它们,等大人们都落座。然后拿起筷子轻轻夹住一个,咬破一点儿皮儿吮得油香满口,再一口吞下慢慢咀嚼。天涯共此时,不同的人家,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出门饺子,进门面”,当年幼的孩童长大,离开家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临行前母亲必是要包一顿饺子的,这热呼呼的家常美味里有父母亲的不舍,有盼望梦想开花结果的期待,有成长成才的勉励,更有希望儿女在他乡吃饱穿暖的质朴心愿。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求学的游子似乎更甚,饺子也成为了独特的精神支撑。走在异乡的大街上,偶然发现的“山东饺子馆”会让齐鲁儿女顿觉倍感亲切;冬至那天,无论供应饺子的窗口队排得有多长,无论期末备考压力有多大,每个山东学子也必是要吃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的。饺子似乎就是家乡派来的“使者”,我们在思念家乡的同时,家乡也在记挂着我们:她怕你也想她,所以让面白馅儿美香味如缕的饺子来抚慰你;她怕异乡的冬天太冷太孤寂,所以送来的饺子香味浓烈又热气腾腾。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馄饨”,越往南走,习俗差别越大,但是我们却总是要在这陌生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味道。馄饨鸡汤再诱人似乎也比不上纯正的饺子汤够味,辣椒油再开胃似乎也比不上蒜泥口感纯正。学校里没有店面、没有门头的“大叔水饺”就成了我们倔强的选择。“南园17舍走到底右拐”,这条路三年里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他指引我去寻找家乡的味道,去寻找一种温暖和慰藉,一盘盘饺子,填满了我的求学岁月。

冬日黄昏,黄垒河静静流淌,日复一日,依偎着蜿蜒起伏的双山,年复一年,滋养着飘荡袅袅炊烟的村落。夕阳残照,暖光融融,此刻,在这片三面环海的胶东大地上,谁家飘来了鲅鱼味的饺子香,与记忆深处的那一口家乡味儿重合,抚慰着异乡人的躯体和心灵。关山重重,归期在望,谁的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飞到了除夕夜,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