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群众手中的报纸、杂志变成手机端的微博、推文和短视频,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窗口。打开政府颁布新政策下的评论区:“别的都有……而我们没有……”“某某地区政策落实的不到位。”空地不种上庄稼,马上就会杂草丛生。然而实事求是的讲,近些年来我们面对居民在大政方针下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并不能及时“满足”,甚至很多评论区都是关闭的,但在宣传中,互动往往是传播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
标准重重,谁来定义宣传得咋样?实际的宣传效果要由每个人自己去回答,作为在一线运营新媒体的我们不能站在外面基于标准去评判。要看看大家的评价,打开评论区一片戾气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做到和读者对话,和读者共情。包管式宣传导致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缺失,群众自己反而忽视了自己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份子,分类分级精准投放推文分析研判不足……所有的新媒体都应设置专人专岗,去细细研究平台传播规律与特点,“浙江宣传”“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便是最好范例。
急难愁盼,谁来填现实的“坑”?兔年春晚小品《坑》颇受关注,可直到最后现实的坑到底由谁填,怎么填?小品用可以脸谱化的方式把社会治理的问题肤浅归结为干部“躺平”,但作为宣传,我们应当对问题的产生机制和解决机制做更多的报道。大政方针对地方政府、对居民显而易见的政策变化是什么,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一味地读报纸,转发政策推文的宣传形式,缺少沉浸式、体验性,走马观花不能打动人。短小精悍下里巴人的科普短视频、标题直指问题内核的犀利推文、如涓涓流水般精致细腻的软文,每种文风都应精准投放在不同平台。
众声喧哗,谁来凝聚大家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如何让群众理解工作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中是宣传做出影响力的直接目的。当前宣传过于重视场景形式,照片拍成啥样,要求大小怎样,稿子写成啥样……但一场活动下来,没有人去考核居民到底对政策了解多少,下次活动有什么建议?信息咨讯发布后,评论区站队式跟评反而引起大家反感直呼水军。年年炒冷饭,缺少思考,大家难以产生共鸣。工作要以民为本,向群众发出我们的好声音、好政策,解难题、促发展。
总而言之,宣传工作从不是敲锣打鼓那么简单,他是考场和战场。新的一年,让我们围绕焦点、难点问题,广泛深入调研,考场赛、战场见!(高新区田和街道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