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酱醋,煎炒烹炸,炊烟袅袅,灶火正红,锅碗瓢盆,叮咚作响,经过她一上午的忙碌,饭菜的香气和暖意被风吹到簸箕掌村的每一个角落,送去温饱和抚慰。小小厨房,一方天地,她在这里发挥“三头六臂”,练成“绝世武功”,她是一块触手生温的玉,她是一阵播撒希望的风,她是沁润乡土的一滴水,她是守卫村庄的一棵松,她是最朴实、最热烈、最光荣的山东妇女,她就是簸箕掌村暖心食堂的顶梁柱——公益岗服务人员李玉风。
每天清晨六点钟,李玉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择菜、洗菜、淘米、烧火……村里孤寡老人多,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几年前村委就开始筹备建设暖心食堂,但是因为资金和人员的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李玉风知道后主动找到村里,揽下给老人们做饭的活计,除了公益岗每月500元的工资,不多收一分钱,就这样,资金和人员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食堂也开始正式营业。一开始,食堂的很多东西都不完备,从粮油米面到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缺了什么她就从自家添补上,暖心食堂俨然成为她的第二个家。后来为了节省暖心食堂的开支,也为了让暖心食堂的老人们吃上新鲜又健康的蔬菜,她把自家的菜园变成了暖心食堂的免费“供应基地”。她经常说“反正自己家也吃不完,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如大家一起吃。”她把暖心食堂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尽管她拥有的不多,但是她有什么,食堂就有什么。
她挂念的不仅是食堂,更是村里的老人。有时候天不好,怕老人出门摔跤,她既当“炊事员”又当“外卖员”,把刚出锅的饭菜亲自送到老人手里,自己却忙活到下午一两点才吃上一口饭。儿女长大,离开了乡村,也想接她到城里照顾,她却说:“我走了,暖心食堂的老人怎么办?”可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位六十多岁需要被照顾的老人啊!她就这样默默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她已经陪伴暖心食堂走过了整整两个春秋。
火红的灶,烹调出亲情的味道;袅袅的烟,温暖了寒冬的老人。人生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但是她和簸箕掌村的暖心食堂一起却把孤独和苦涩烹煮融合,端出温暖和慰藉。虽身居乡野陋巷,她却将家的滋味和家人的关爱,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冬夏。
蜿蜒起伏的双山,静静流淌的黄垒河,见证了她做过多少“举手之劳”的好事、“赠人玫瑰”的实事,也见证了她如何用勤劳和汗水在平凡岗位上耕耘浇灌,守护好一方“责任田”。她在寒冬腊月给孤寡老人送去过冬的柴火、在百姓家门口筑起疫情防控的屏障、在村合作社劳作耕种播种共同富裕的种子、在节假日给留守儿童母亲般的温暖……聚细流为江河、积小善为大善,她让爱岗敬业的焰火照亮她到过的每一个角落,她的努力让向上向善的力量折射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乡村“泥泞”的土地上,有她为乡亲们摸排危房踏出的一个个清晰“脚印”;在入户走访、了解村情的“一线”,她与乡亲们拉家常、问冷暖,沉淀了多少真情;在尽心排查矛盾、调解纠纷的“前线”,有冷眼,有感激,更有她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好“手中事”的忙碌身影……她将暖心关爱帮扶,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让温馨服务不“掉线”,做黑暗中的一线光,照亮漫漫长夜。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她的努力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同时,也将爱和人性之善发扬光大。在她的带动下,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俭节约等逐渐成了乡亲们的好风尚好习惯,大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使得簸箕掌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道在迩而求诸迩,事在易而求诸易。生长在孔孟之乡的李玉风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践行者。点滴小事,汇成江河,星火微光,增辉日月。年逾花甲,她走过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大半行程,老骥伏枥,她用平凡的坚守诠释志在千里。(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