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戒尺足戒是为戒

2023-02-22 编辑: 宋倩

近日,江苏泰州泰兴一初中老师课堂上用戒尺教育学生的事件被曝光以后,泰兴市教育局表态将进行核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依规处理。核查尚在路上,依规处理尚在酝酿中,网上舆情却也已经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支持戒尺惩戒者一边倒,不支持者也情绪激动。真相尚在调查中,舆情汹涌背后,是近年来群众对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期望。

1.教育是爱的事业,戒尺是爱的惩戒工具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最光辉的背后是最大的压力和责任。欲承其冠,必受其重;能受其重,必先利其器,惟爱与惩戒使然。教育是爱的事业,但好的教育并不只有爱的鼓励,爱的惩戒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攥在教师手里的戒尺,如果要落在违纪学生的手心上,则必先打在师者的热心上,一定在警醒着其他的师生。这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规律;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育的权利。

从教育过程来讲,惩戒教育也是教育的必要一环,老师手里没有戒尺,如何站稳讲台?如何完成全过程教育?戒尺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可以有无形的戒尺,必须能发挥作用。如果无形的戒尺不能发挥作用,那么就因该让有形的戒尺适当惩戒。从功能发挥角度来讲,戒尺之戒,不仅在于学生也在于老师,偏废了哪一方面都不好。闻之为戒,持之为戒,用之为戒是一体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放心把戒尺还给老师,老师才能拿稳戒尺。

2.谁是最终的受害者

有网友提问,“泰州一教师惩戒学生,教育局介入了,最终伤害的是谁?”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最终伤害的是谁呢?如果媒体过度解读,评论放大分歧,无论最后是处分老师还是学生,最终伤害的只有孩子,只有看似被保护其实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孟母三迁,尚有子不学断机杼;从严执教,为什么不能有戒尺等教具?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教师、学生之间可以没有带刺教鞭和戒尺,但爱的教育和爱的惩戒不能少,需要家庭和学校联合学生共同努力才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步的情况下,当学生成长出现危险倾向的时候,单方面收起老师的教鞭或戒尺,无异于抱薪救火,不仅破坏了优秀文化传统,也有可能改变了孩子本应有的美好未来。

3.协同发展是根本之策

正如前面所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只有三者协同发展,才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道。如果家里为孝不孝而纠结,社会为扶不扶而纠结,学校的戒不戒其实就势单力薄了,再把戒尺收了,就更难了。其实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他们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命运共同体。戒尺不仅在于惩戒学生,也在于警醒老师直面学生出现的问题,点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教与学,家长,学生,老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用错了力量,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老师有戒尺和自省,孩子有敬畏和反思,家长有支持和理解,社会有扶持和配合,这才是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教育效果。

还是把戒尺还给老师吧,因为戒尺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具也是老师自省的教具。只有戒尺科学充分的发挥作用,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爱的教育。(特约评论员 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