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大早,吕卫伟来到同村村民曲涛的家里,“市里一个客户想买两只农家喂养的老母鸡,前段时间听你说老母鸡不怎么下蛋了,帮你卖掉两只吧。”曲涛听完赶紧抓了两只最大的母鸡,“小吕,我这鸡,贩子来村里收,我还舍不得卖,就得你帮我卖,才能卖个好价。”曲涛笑着说。


今年,是吕卫伟到高新区初村镇东车门夼村发展农业的第九个年头。2015年,原本在城里从事摄影行业的吕卫伟看准了农业发展的潜力,决定跳出“舒适圈”,带着年轻人独有的眼界、资源和思路,在东车门夼村流转了30亩土地,建了大棚,打造自己的农场,就此开启了他的农业振兴梦。

在对周边村子进行一番考察后,吕卫伟深深感到发展传统农业的弊端。如何带动区域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是吕卫伟首先考虑的问题。
深思熟虑后,吕卫伟在种植设备、技术和管理上都进行了改良,并且除了种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外,还根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及时引入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作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就拿火龙果说吧,刚来村里那会儿,偶然听客户吐槽,本地市场买的火龙果都是南方运来的,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往往没等成熟就摘了,这种果的口味和在产地吃的成熟果子相比,差远了。”听者有意,吕卫伟便萌生了种植火龙果的想法,“周围没人种这个,没经验没技术,就多次去产地学习,现在我们的火龙果,口味一点儿不比南方的果子差,也成为我们农场的特色产品和明星产品。”

凭借着敢于尝试新技术的胆识,很快,吕卫伟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的精髓,农场发展得风生水起。原先村民眼里那个城里来的小伙儿,如今变成了深谙农耕技术的“老手”。
农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客户,仅靠农场现有的30亩土地,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吕卫伟并没有急着扩张种植规模。“一方面,我们主要是靠高品质做出优势的,高品质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如果盲目扩张,管理上的精细度就难以保证。”吕卫伟分析道,“另一方面,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很容易在一个区域内连片发展,我的农场成功了,也想带动周围的农户一起干,帮助他们创收,正好也解决了我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
为了带领更多农户共同致富,吕卫伟毫无保留地把种植经验和技巧分享出来,并根据各农户的实际情况,给出个性化建议。
2016年,吕卫伟牵头成立了从事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种植与销售、生态农业开发、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合作社,串联农户100多户,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帮助农户实现振兴乡村的产业脱贫梦。
电商是现代销售的必由之路。在初村镇政府的扶持下,吕卫伟带头建立村镇电商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产品采购供应信息库,实现平台下单、农民接单、合作社集中统一配送的模式,与近百户村民达成产品供销协议,每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万元。
规模化种植的农户不愁销路,但像曲涛家这样的散户,偶尔想卖点儿东西,又该怎么办?吕卫伟细细琢磨,想出了妙招,“这部分农副产品量小,没办法挂在电商平台销售,于是我们通过各个社区、小区的团购群销售。”
目前,吕卫伟已经和城区六七十个社区的网格员、楼长、业主代表等保持联系,随时将汇总的出售信息,发布在社区团购群、业主群当中。业主有求购信息,吕卫伟也会帮忙向村民求购。
“这些年,我在初村,各级政府扶持力度挺大,想做出成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感觉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希望更多有理想、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吕卫伟说。(来源:威海高新区发布)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