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高新区:22个项目组耗时1年,闷头造出国之重器——探寻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腾飞密码”

2023-03-24 编辑: 宋倩

      

      走进位于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的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深海机器人彰显着企业实力,也见证着我国深海机器人研发制造产业加速崛起的美好图景。

      作为一家聚焦深海机器人开发及海工运维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未来机器人不仅是深海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且获得各类荣誉无数。优异成绩绝非一蹴而就,他们的发展密码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企业一探究竟。

      掌握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去年,随着第七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企业组一等奖名单揭晓,山东未来机器人的获奖作品——“深海3500米作业机器人技术开发”项目在行业内掀起巨大浪花。这一首台百分百“中国造”的深海作业机器人,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深远海科技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持。

      深海作业难度颇高,每深一米都是新的尝试和考验。当时,3500米海深作业放眼全球已属“天花板”级别,想要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国产化,难!

      “没路也要闯出路来!”一直以来,山东未来机器人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路径,始终走在行业最前沿。这一次,他们依旧靠着这股冲劲儿改写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一年时间里,研发团队照着国外产品外形,把机器人几大组成部分剖开分解,先后成立了22个项目组,针对每个元件逐一研发。同时,陆续解决了光纤在深水耐高压等一系列问题。经过上千次试验,一年后,他们用一台重4吨150马力的深海机器人交出了一份“美丽答卷”。

      “这一深海机器人的成功研发,不仅是海洋工程施工、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之利器,更填补了深海作业级机器人的国内空白,赋能国家深远海科技发展。”陶泽文自豪地说,目前,企业已完成下潜深度达4000米的ROV耐压测试,正加紧研发配套TMS系统,确保该产品于年底前入海测试。

      前瞻性预演 引领行业发展

      瞄准最前沿,突破技术壁垒,山东未来机器人不断用实力造就众多“首台”和“第一”。

      去年,随着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在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诞生,全套设备上万种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形成了整个供应链国产化。这一深海铺缆机器人具有国内首创的大水深智能作业能力,具备水底行走、悬浮机动等技术,抗水流能力强,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进行人工无法完成的海底光缆、电缆、管道等铺设作业。

      深海铺缆机器人采用“先敷后埋”技术,一边在海底行进,一边用高压水流将泥沙冲开,随着水流的喷射,一道额定深度1.5米、宽度0.4米的深沟不断向前延伸,再通过压缆装置把线缆压在沟内,回填装置将线缆沟进行回填。陶泽文介绍,这套机器人系统对国内深海铺缆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往这类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现在,国内设备就可以在深海进行通讯电缆、跨洋铺缆等方面的施工,具有完全自主权。

      聚焦国家战略 助力探索深海

      “今年的订单早已排满,目前,企业在保证整体订单如期交付的基础上,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维保基地布局上。”陶泽文介绍。

      面对持续攀升的订单,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山东未来机器人在继续做好研发生产的同时,今年在长三角、珠三角、南海等地布局建设维保基地,做好服务端口,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器件保养、更换以及下水前的联调测试,提高客户使用体验,同时以站点为依托增加服务性收入来源。

      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第二届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企业……一个个闪亮的荣誉见证着企业的发展路径。

      作为国内民营企业中唯一一家全体系生产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企业,山东未来机器人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诸多行业空白,还实现了全产业链百分之百的自主研发,是国内民企中深海作业机器人唯一承制商、供应商,核心配件自给率高,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