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旅消费大幅增长,文旅人才需求旺盛。近日,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山东大学(威海)签订了深化文旅创新与实践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智力与资源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交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用人才“金钥匙”开启文旅高质量发展之门。

阳春三月,杏花绽放,羊亭镇贝草夼村也迎来了最美的季节。村内碧波荡漾、花团锦簇,特色餐饮、团建研学等消费热点遍布山间,不少游客在这里散步、聚会,享受春日田园的别样风光。

贝草夼村的高人气正是环翠区借智引智、实现智力成果转化的缩影。去年以来,环翠区与山东大学(威海)建立了常态化联系,多次邀请山东大学(威海)教授作为专家,参与到文旅产业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等项目中。在一次“山大智囊”基层调研中,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营销系副教授蒋守芬现场支招——乡村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形成产业特色。
“贝草夼村有着独特的樱桃、杏等农业资源,以‘田园会客厅’为主题,重点建设趣味游乐场、一分田农事体验园、野炊自助餐厅、乡村主题民宿等产业项目,成功打造了集乡村休闲旅游、田园亲子体验、生态居住餐饮于一体的高端田园综合体。”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贝草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万人。
对于环翠区而言,校地合作可以通过双方合作搭建起“智库”,持续汇聚最新科研成果,并逐步转化落地,促进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构筑“吃、住、行、游、购、娱”乡村旅游大格局,环翠区文旅局积极组织高校教授、专家学者赴里口山、嵩山街道、桥头镇等多地“送智”,打通人才促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里口山自然风光,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带领团队精心设计打造“那天·乌托邦”。这个集观赏、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目的地刚一亮相,就晋升为“新网红”,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打卡,进一步拉动里口山人气。
桥头镇“红色东南乡”项目同样是环翠区文旅局扎实推进人才振兴工作的有力诠释。该项目将“非遗资源+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引进一批研究型、创意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给游客带来多元化文旅生活体验,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新经济,带动研学教育、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
环翠区将继续围绕“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总体思路,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人才体系,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跑出“招才引智”加速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文 通讯员 阮丰植/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谭立勇
编辑:董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