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荣成市

基层典型案例丨荣成市:落笔书屋“小切口” 写好民生“大文章”

2023-03-30 编辑: 宋倩

      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全市22个镇(街道)77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的广泛普及,在威海地区率先实现全覆盖。2020年,创新开展“百姓点单、政府买单、志愿服务”百姓自主选书文化惠民工程,变“送什么书看什么书”为“看什么书送什么书”,在山东省率先实现百姓自主选书全覆盖。

      为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荣成市再次从“小切口”破题,在全省率先创新试行“农家书屋 共建共享”——众筹农家书屋建设行动,探索建立通过众筹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计入单位包扶、引入志愿助力、加入征信积分、纳入典型选树四项激励政策;实施市、镇、点三级管理模式;设计团体定向、团体统筹、个人统筹三条捐书动线;开发搭建“荣成捐书平台”管理系统,实行闭环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达到盘活社会闲置图书资源、节省财政资金、补齐图书短板的三大目标,打通了乡村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走出了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的“荣成路径”。

      着眼高点定位,坚持联手与联动并重,填补政策激励“空白区”。

      根据图书馆总分馆标准化要求,荣成市22处分馆、93处服务点以及685处书屋的图书缺口达50余万册,按照原有每村每年更新100册图书的配书速度,荣成市农家书屋完成标准化建设、实现资源更新、满足基层阅读需求至少需要6年。根据这一现状,一方面,摸清荣成市农家书屋现有存量,汇总图书资源情况,形成心愿单。另一方面,联合市委宣传部印发《荣成市“农家书屋 共建共享”——众筹农家书屋建设行动方案》,协调市委组织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个部门出台系列激励政策,以“捐助图书总价款”为标准,计入包扶村任务,分类分级给予诚信积分;以“图书捐助各环节”为内容,纳入志愿活动申请范围;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目标,对行动进展与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从联手制发文件到联动优化激励环境,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解除行动瓶颈,激活农家书屋众筹行动的“一池春水”。

      聚焦顶层设计,坚持统筹与自筹并举,构建闲置资源转化“快车道”。

      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导向正确、品类丰富、质优价廉、适农性强”的图书,按照不同主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准设计了定向、统筹、自筹三条捐书动线,通过“现场捐助—包扶单位带图书到镇村—镇村验收提供回执—市图书馆备案”“现场捐助—团体带图书到市图书馆—市图书馆统一发放”,依托市级公共文化场所设立8个公共捐书点,社会个人可在任意点位捐赠图书。去年5月份启动试点,市级层面选取图书馆、2处城市书房,各镇街分别选取1处包扶村居及其包扶单位开展捐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荣成市共设置捐书点221个,已获捐赠书籍7.9万余册,总价款达237.4万,有效推动社会闲置图书资源快速转化,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粮仓”。

      突出平台思维,坚持高效与长效并行,做好数字赋能“新文章”。

      搭建线上图书捐助系统平台,实施市、镇、点三级管理模式,即由市级设总管理员,各镇街设二级管理员,参与捐书的企事业单位、公共捐书点设三级管理员,分级管理权限内的信息维护和业务工作。后台管理员可实时查询所有捐书人信息与图书捐助情况,严格审核捐助图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各镇街、各捐书点、每个人的图书捐助情况均可实现一表导出,可追溯、可积分,形成一套全新的高效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数字赋能,有效实现精准筛选图书资源、精准提供质量保障、精准统计点位数量,形成图书资源流通的良性循环,成功构建起农家书屋资源补充的长效机制,捐助平台化身为农家书屋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