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也话儒商

2023-04-03 编辑: 宋倩

      何为儒商?《名医类案》说,“商而儒行者”,即怀抱儒家道德价值的商人。古代讲“士农工商四民”,商人排在最后,为什么有的商人却能够跨越阶级局限,被世人尊敬、为后人追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儒家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情怀、以义为上的尚义精神作为安身立命的准则。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范蠡和子贡开一代儒商典范。范蠡虽生于“衰贱”之家,却满腹经纶,不轻交接,创下“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财聚至“巨万”的致富业绩,使“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且他“富好行其德”,好义为民,仗义疏财,至今仍有“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之美誉。子贡作为孔门“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子贡出行有庞大的车队,所到之处,各国诸侯无不与之分庭抗礼,可见他财富之巨。不仅如此,“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子贡继承了孔子“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思想,经商获利大都用于孔门弘道济世的事业,被誉为“儒商之祖”。“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他们真正实现了儒与商的统一。

      儒商的历史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儒商”这一名词却起源于明末清初,也称“儒贾”。嘉靖、万历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经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些读书人纷纷“舍儒就商”“以儒服股”,投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中。早年的教育经历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称之为“儒贾”或“儒商”。

      儒商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儒家并非不重视商人,而是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强调商人要有整体意识、大局观念,修己而推己,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而以商行道、以商济世。

      以义制利,以商行道。商人都重利,这是由商品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儒商也重利,但却坚持取之有道,不把利绝对化。《儒贾传》记载的儒贾程豪,“其为贾诚心平价,人乐趋赴”,程豪作为商贾,与人交易奉行诚信中和之道,不因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失信,甚至可以为守信而牺牲暂时的利益。他奉行买卖公平、诚心质行、忠信不欺之道,最终赢得市场,实现了儒行与贾业的统一。再如王世贞为“贾而儒”蒋次公所作传云,“次公不受欺而以不欺行之”,蒋次公将仁义之道作为经商原则,以儒术饬商事,不因财压人,讲利而不忘义,重义然后取信,最终,“其身无偾事,益訾至累巨万。”获得更长远的获利机会。

      扶危济困,以商济世。《程公墓志铭》记载的云程公,虽为商贾,却“常操儒行”。他“所至病者予药,饥者予粟,缓急者予金钱青衿,而贫者予膏楮,未婚则经营予室”。恤孤弱、厚人伦,乐善好施、仁义慈善,有儒者风范。再如清代儒商俞汝荣,虽为商贾而有士心,勤俭敬业,“与童仆同苦乐”,开源节流,“家益以饶”,热心社会公益之事,“性好施与”,最终“行其志”,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乡里之间翕然称善人”。

      儒商的“儒”是一个价值概念而非地域概念。儒商传承了儒家“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商追求的并非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他们不但有经商之才,更兼具儒士之魂。

      明清时期,儒商人数不断增加,终于崛起了一批重要的商帮:有兴起于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的徽商,他们恪守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思想,秉持“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原则,为其在商界赢得了信誉,“无徽不成商”更是叫遍天下;有注重文化兴家的晋商,他们历来有“学而优则贾”的传统,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具有创新精神,更是为后世中国创造出了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有敢为天下先的龙游商帮,他们率先在原有的经营典当、钱币借贷业务之外开辟出新的商机,大力发展手工生产和工矿产业,并吸纳外地商人,促进本商帮的发展;有以盐业起家、广泛开拓生财门道的陕西商帮;有重义轻利、以信义名闻天下的鲁商;有以传统行业经营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以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的宁波商帮……各大商帮皆以商贾为业和名,却坚守儒行和儒心,遵守商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值得后世借鉴学习。

      山东既有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鲁文化底色”,又有以商业文化为代表的“齐文化底色”,二者交流碰撞,使得山东成为历史上儒商的发源地和聚集地。风源齐鲁,春遍九州。山东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儒商大会邀请八方宾客共叙儒风乡情,共谋高质量发展,为阐释和传播新时代儒商精神出谋划策。(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