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取适亦取鱼

2023-04-10 编辑: 宋倩

      

      “渔”之者何?

      “会意,从水,从鱼,捕鱼也”文字学家说这是“渔”的文字属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民说这是世代相传的谋生本领;“行官海之制,谋渔盐之利”经济学家、政治家说这是使一国兵强国富的治理策略。对文学家来说,“渔”是寄托、是向往、是理想,是文化选择和需要。

      人间四月,站在名川云集、水韵悠扬的齐鲁大地上,看箬笠蓑衣、舟楫出没,听云风长吟、龙腾鱼跃,怎能不起渔樵之兴、不发渔父之叹?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求的是政治理想,钓的是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主。《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吕氏春秋·谨听》说他“钓于滋泉”,总之,他把捕鱼作为由隐求仕的途径。“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作为武庙主祀、齐文化的奠基者、山东人的祖先之一,姜太公的政治生涯可谓是既得其主,又得其时。“渔”也因此被赋予了一定的积极入世意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约作于公元733年,孟浩然仕途困顿、进士不第,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八月份的洞庭湖烟波浩渺,和天空浑然一体,波涛汹涌似乎可以撼动岳阳城郭,诗人欲渡却苦于没有工具,坐看垂钓之人收获颇丰,充满羡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首诗就是他的拜帖,“舟楫”“钓竿”就是他拜谒所求。

      如果说《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委婉含蓄、不露痕迹,那么孟郊《远游联句》中的这几句可谓是大开大阖,直抒胸臆了。

      我有一寸钩,欲钓千丈流。

      良知忽然远,壮志郁无抽。

      这首诗大概作于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彼时孟郊虽中进士,却久困汴州,壮志难酬,他把这种郁闷诉诸笔端:自己的学识才华如同那一寸长的钓钩,什么时候才能钓起这千丈长的河流?

      

渔民在威海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龙王庙前举行开洋、谢洋节仪式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虽然富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将“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理想,但是能够实现“仕”与“达”的毕竟少之又少,所以失意时对自由的向往成为慰藉。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渔人虽然长期出没于惊涛骇浪间,但他们却能够于浩浩江渚之上,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潇洒自如。那是士大夫在失意潦倒时可望而不可求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自由、另一种超脱。他们借“渔”来表达隐逸之情,借“渔”表达对自由精神和独立意识的渴求。于是有了“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表达强烈“渔”情结的名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的这首《渔翁》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彼时的他远离朝堂,化身江上钓叟,在山水间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夜幕降临,湘水岸边,渔翁靠着西山歇宿,汲水燃竹本来是最普通不过的寻常事,在渔翁眼里也有了雅趣,变成了“清湘”“楚竹”。日出之后,渔翁泛舟碧波,在青山绿水间划桨摇橹,回首远眺,只见山巅之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似在无忧无虑地前后追逐。一蓑烟雨,清风拂云,山色葱茏,一船活蹦乱跳的鱼,自遣自歌,人生足矣。

      威海三面环海,具有悠久的渔耕文化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祖先就开始了涉海生涯,大海的馈赠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威海人,这是历史的草蛇灰线,这是文明的伏脉千里。

      对大海怀有深厚情感的当地渔民,每年都会举办开洋、谢洋节等民俗活动,祭新船、拜龙王、敬海神……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渔文化”。2008年,渔民开洋、谢洋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获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色渔业文化节称号。

      威海的“渔”拥抱世界的海。

     

 市民在威海市五渚河湿地公园休闲垂钓

      威海渔具,“拿捏”着全球钓鱼爱好者的“命脉”。“渔具要买威海的”是垂钓爱好者心中难以割舍的地域情结。

      从产出我国第一根酚醛树脂玻璃钢钓鱼竿,到经历“从地摊货到专柜货”“从贴牌生产到民族品牌”“从进口原材料到国产碳纤维鱼竿威海造”,再到威海用“小鱼竿”撬动“大产业”,以科技研发、共享发展、直播赋能抛出“转守为攻”的“突围之竿”,威海钓具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据相关统计显示,全球80%的渔具来自中国,其中一半来自威海,在钓竿领域,威海更是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六成。

      姜太公钓鱼——取适非取鱼;威海钓鱼——取适亦取鱼。

      一竿钓起百亿蓝海,作为渔耕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钓具之都”,未来威海将继续精彩“抛竿”,“钓”出精致城市的幸福密码。(张晓凡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