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这是农家用来喂马的马勺。为了保佑自家的马儿平安健康,主人会在勺上画这些祈福彩绘。”4月22日上午,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乡村书房里,20多名孩子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涂鸦。
西铺头村有着国家3A级景区栗景新天地,栗景新天地公益创投项目启动后,这里每周都开展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等服务活动。“‘五一’假期,我们举办了豆腐制作、剪纸等体验活动。”项目负责人张新妮说,该项目全年预计有800人次参加。
有了乡村书房和创投项目的西铺头,如今“文艺范”十足。70岁的村民于淑芬每周都要到乡村书房借3本书。她说:“以前我要坐上公交4路车去区里图书馆借,现在只要走上10分钟就能来到乡村书房,方便多了!”近年来,文登区不断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加大农村地区公益创投力度,建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用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点亮30多个“艺术乡村”。
“以前公益创投项目设在社区或村居,群众参与度普遍不高。这样寓教于乐的设置,目前看来很受欢迎。”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文登区今年将探索把2个公益创投项目放在位于农村地区的近郊景区,既体现了文旅融合理念,又解决了“吸附力”不强的问题。
“艺术乡村”的“主角”是广大农村村民。近一个月来,文登区宋村镇硝三村广场每天晚上都热热闹闹。原来,是文登区昌盛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队员们在排练今年送戏下乡的节目。59岁的姚爱凤十年前被邻居“拉”进了文艺队,现在的她不仅唱歌跳舞不在话下,还能编排舞蹈、创作小品。她说:“别看我们人不多,每年的节目都不重样,周边村的村民经常来问,什么时候去他们村演出。”
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文登区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由30余支庄户剧团组成乡村“文艺轻骑兵”,带动400余支农村文艺小分队,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到“一村一年五场戏”的提升,年开展送戏演出3375场次。目前,文登区675个村庄有80%的村建有文艺小分队,培养了80多支本土文化团队、1万多名文艺骨干。
“五一”假期,威海市(文登)首届“露营节”在大水泊镇初家村举办。周边村民及游客在此感受露营的乐趣,聆听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李久太、李林等人带来的现代设计、国学知识分享。
因拥有威海市设计谷,初家村也被称之为“设计村”,每年都有一批设计师人才到此常驻设计,并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而不远处的瓦屋庄村也有了新名字——“中国漫画村”。该村利用村内闲置房屋设计改造的“毕克官美术馆”,常年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动漫艺术展览和乡村纪实画展。
文登区还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活化乡土资源,呈现乡村美学,形成艺术IP联动效应,已经“长”出了“漫画村”“围棋村”“书法村”等一批“艺术乡村”。此外,文登区还建有67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265农家书屋基础上,打造73个图书馆村级服务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愈来愈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郭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