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弘扬文化“双创”精神 涵养文化新风

2023-05-15 编辑: 宋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的方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也能加深人们对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一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挖掘文学资源,唤醒沉睡的山东本土作家作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山东文脉绵延三千年。对历朝历代文学名人的深入挖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有益工作,挖掘的目的在于让山东文学在新征程上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历史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它让历史的记忆始终鲜活,浸润人们的心灵;文学的篇章是有力度的,它让先贤的话语传达出来,增添人们的力量。山东本土作家作品的“唤醒”需要文学工作者多翻一页、多看一眼、多想一点,也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赋予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唯有如此,山东丰富的文学资源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才算真正“醒过来”。

传承文学资源,深化对山东本土作家作品研究

山东文学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到今天,这些不断流传的经典已经成为丰厚的文学遗产,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寄托,要展现它们独特的文学魅力,就要在传承上出点子、下功夫。要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对山东文学资源中的经典之作原原本本读、逐字逐句读,尊重作者和原著,重视版本和校注,同时也要继承发扬优秀作品的精神内核,仔细研究山东本土作家自身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

激活文学资源,支持优秀的山东作家作品走出去

文学作品是文学资源的重要载体,文学资源包含更加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在当下,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抒写者、见证者,更是文化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以文化人,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易沟通世界。山东作家更应该乘借时代东风,立足齐鲁大地,讲好山东故事,用“显微镜”记录民众的喜怒哀乐,用“放大镜”描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示生动立体的山东和山东人民,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通过不断交流,持续输出山东好人、好事、好品、好景、好食,讲出更多山东文化新故事,增强新时代山东文化底蕴,攀登“文学鲁军”新高峰,让文化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形成更广泛的“山东文学朋友圈”。(乳山市社会信用中心 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