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盎然生机的五月,多地开始面向全国开展人才招引活动,虽然各地人才引进方面的前置条件、待遇保障、培养方向等具体政策内容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紧紧围绕如何使引进的人才能更顺利地融入本地生活、更有力地服务本地发展制定实施。在笔者看来,将人才群体置于合规、合理、合情的环境中,方可实现地方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实现“人才振兴”。
城因人而聚,地方应设身处地考虑人才所需。地方政府的施政格局与执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属地引进人才的规模、层次、能量,亦即属地的格局广度及效率裕度直接关系人才引进的“天花板”。因此,人才引进除了考虑属地“需要什么”,更要懂得人才“顾虑什么”,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教育背景卓越的高学历人才,本地却缺乏可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企业平台及专业支持,相关产业规模不成型且无可操作的发展规划。导致引进的人才始终无法施展才干抱负,而后无功而返。欲引凤栖,当先筑巢,筑巢毕而凤来栖,这里的“巢”指的是营商环境优化、服务设施完善,以及产业布局的清晰规划,自内而外释放出一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求与诚意,自然不愁人才济济。
业因人而兴,人才应主动作为服务发展大局。地方政府释出诚意,接受邀请的人才亦应还之以服务发展大局的诚意。深圳市曾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既强调落户深圳的“新深圳人”将会享受平等的市民保障服务,也是在鼓励通过人才政策落户的新进市民朋友与城市发展同心同德,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中来。作为政策受益受益的其中一方,人才应主动融入当地人文环境,主动投身本职岗位服务发展大局,把引进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扎实工作、本分实践,努力为创造城市的美好明天奉献力量。
政因人而通,相辅相成实现融合发展共进步。人才政策在各地施行已有多年,多年来政策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地区需求、不同种类人才、不同产业特征或完善、或新增、或延伸出更加全面周密的政策体系,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与人才群体生存发展需求。政策精进完善的过程中,人才在实践中帮助地方弥补政策缺项,地方又以更为细致政策举措保障人才的就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人才还是地方,都应意识到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包容与支持,人才政策便可日臻完善,彼此受益。(作者:文登区泽头镇政府 杜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