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新华社聚焦荣成“拥军船”:把最好的船用来干比挣钱更要紧的事

2023-05-30 编辑: 宋倩

      

      近日,新华社客户端以《把最好的船用来干比挣钱更要紧的事——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记事》为题,聚焦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船”,以下为报道全文:

      ↑“拥军船”在苏山岛停靠(无人机照片,2020年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眼下正值休渔期,除了用于种植海带的小舢板、载客观光的游艇,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船大都不再出海,但编号“鲁荣渔52019”、性能在全村数一数二的渔船却是个例外。

      自2019年斥资140多万元买下这艘船,院夼村村民从未驾驶它参加过任何一次捕鱼作业,因为他们要把最好的船用来干比挣钱更要紧的事——拥军。

      院夼人拥军是有传统的。今年65岁的村民钱均堂,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讲那些故事。

      那是1960年3月,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出海返航途中突遇大雾和强海流,在村子外海的苏山岛附近海域迷航,是岛上官兵敲锣打鼓为他们指引航向,救他们上岛。

      怀着感恩的念头,当年9月,村里决定从渔队中抽出最好的一条木舢板作为“拥军船”,无偿为岛上官兵服务,王道伦自告奋勇担任第一任船长。

      “那几年正是村里日子最困难的时候,饭都吃不饱,却一点也没影响我们拥军。”钱均堂回忆说,老辈人宁可耽误出海打渔,也不会耽误解放军用船。从那时起,院夼村党支部立下“铁规矩”:最好的船当“拥军船”,最好的舵手做船长。

      ↑“泰叔”钱均堂(左)和“拥军船”负责人在前往苏山岛的船上(2020年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1974年,村里的经济状况稍有起色,就对“拥军船”进行升级,把手摇橹木舢板换成风力、人力双动力的桷蓬船。后来,又从机动舢板船换成机动大马力木船,再换成现在载重55吨、能抗8级风浪的钢制渔船。

      60多年间,“拥军船”4次更新换代,从看天出海到基本实现全天候航行,官兵上下岛单程用时从最初的5—6小时缩短至40分钟。现任船长王行国说,船好了,拥军服务也要更周到,“官兵需要,随叫随到”。

      作为岛上的军医,皮浩尤其明白“随叫随到”这几个字的份量。

      时任指导员张明健的孩子在岛上玩耍时,不慎从石阶上摔倒磕伤了头,情况危险,是“拥军船”迎着风浪赶往苏山岛,及时把孩子接上送到医院;司务长邵向伟在打草时碎石迸进眼球,是“拥军船”把他接到了岸上及时救治……这些年,“拥军船”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亲属离岛就医就多达50多次。皮浩说,这条地图上找不到的拥军航线,一直是官兵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的一条生命通道。

      满载深情,始终如一。60多年来,“拥军船”总共投入多少人工?花了多少钱?每每有人问起,院夼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明总会告诉他们,拥军是本大账,算的是政治账、感情账,不能总考虑小账、经济账。

      王国明所说的“拥军账”,在院夼村双拥展馆内有着这样的记录:1988年,村集体出资300万元建立“军人接待站”,对岛上官兵及家属实施就餐、住宿、用车、通讯、问诊“五优先”“全免费”;2013年,村里将海上100多亩的养殖牡蛎、扇贝、海带全部清理,为某重大军事训练腾出海域;2018年,将岛上500多平方米的房屋无偿转让给部队作军士公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3次共出资近500万元修建扩建拥军码头……

      “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几十年,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的产业集团,把生意做向全国、全世界,院夼人有精打细算的头脑,但从来不在拥军这件事上计较钱的问题。”王国明说,“不管到什么时候,院夼人都不会忘了守岛官兵。”(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