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认真学习“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3-05-30 编辑: 宋倩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背后凝聚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党中央以及几代人的梦想。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后,党中央便指示制定民法、刑法等基础性法律,自此至2001年我国曾先后4次启动制定民法典,但由于当时所处条件限制,这一任务都没有完成。直至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2015年3月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的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最终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踏踏实实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方案、回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难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法典化意味着它的基础性、集成性,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构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

      例如高空抛物坠物事件一直引发着社会关注,人民反应强烈。如何守护“头顶的安全”以及发生损害如何定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针对民生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2021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后的首个工作日,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例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一儿童高空抛下矿泉水瓶,致使一名老人受到惊吓摔倒受伤,家长被判赔偿9万余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应用的首案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从纸面走进现实,关切细微民生问题,对社会行为的指引效果也将逐步显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充分认识到其既是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也要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供的明确法律规定,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作者:威海南海新区住建局 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