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不但流淌着文明发展的脉络和脚印,更承载着道德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如何让凝聚着中华民族“形”与“魂”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跳动起时代的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思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指导山东提交满分答卷:建设“四廊一线”的文化体验廊道,为齐鲁文化的展示和发展打开了好客之窗、好品之窗。在强有力的号角的指引下,威海南海也翻开了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传承的需要。南海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展剪纸、鱼骨画等非遗文化技艺的学习和创造。剪纸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是一种凝聚力认同感的体现,更有助于内在审美价值的提升。小小一方纸,是古人探索宗教、追求生活之美的天地,一把剪刀可以剪出美好、雕出祈愿、镂出创新。学生的剪纸活动以实践体味其背后古老的文化渊源,神秘的趋吉传统:和合二仙寄托了怎样的祈愿?麒麟姿态如何更能展现生命繁衍之乐?感动中国人物如何取景整体裁剪?学生的传与承,从仅仅认同美,到主动探索美,到积极表现美,拾级而上。传统文化虽为古代产物,只要融合新时代内涵,其底色中的原始魅力极易彰显,传承也应声而上。
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进步的需要。还以剪纸为例,近年在在叶片上雕镂人物剪影成为人们追捧的礼物,但其实“非纸剪纸”技艺的盛行是古代民俗生活的产物,“贴花”“胜”“春幡”,都是古人在薄片上进行裁剪的形式。现代人的探索创新了材质和题材,剪纸的新文化形式已然成为记录生活的仪式感。剪纸花纹、风格的商业化走向也逐渐展现,古朴的味道受到服装花纹、logo、商标等商业方面的青睐。这不但有经济上的发展,还可以进行文化传播,“中国风”“国潮范”等文化热可以增强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走向世界、创新发展才是文化传承的真正目的,也是传统文化得以长久流传的方法。
时代已然过去,文化源远流长,精神历久弥新,这是中华上下五千文化的深深积淀和新时代文化发展创造的强大自信的来源。中华文化的激荡汪洋,等待我们展望其精华,采撷以创造。鱼骨画、国学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活动,小观渔民节的地方特色调研活动,沙画和沙雕的南海特色艺术活动……威海南海践行文化两创,一直在路上。(作者:威海南海新区实验中学 王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