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增强民法意识,助力美好生活

2023-06-01 编辑: 徐栋波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法为基,修身正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民法典以实现便利人民、有令必行的国家治理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多样的关切。学习民法典,是要在学思践悟中准确把握民法典的重要内涵,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以身作则、躬身践行,做到学有成效、行有标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正如民法典第一章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知敬畏,方存戒惧、守底线,加强对物权、人格权等与社会群体息息相关、密切关联领域的深入学习,提醒自己时刻以法治精神为准绳,做民法典的权威的维护者。

  普法为要,以人为先。主动宣传民法典,在多种多样的宣传中体现担当,彰显格局。积极做好普法工作,让社会大众熟知民法典的具体环节,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运用民法典,让民法典与社会需要、百姓需求更加贴合,实现在运用中捍卫、在捍卫中完善的正向流转。群众在哪里,宣传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通过微博、抖音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主动创新普法形式,依托时代媒介,以高空抛物、个人信息保护等热搜案例深度诠释以案释法的深刻要义,用“小故事”传递“大精神”,突出民法典“民”之要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实际案例宣传中的主动性、参与性,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真正让民法典入脑入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法为本,知行并举。“法与时转则治”,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施行,民法典实现了对生命安全、人格尊严等各个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照民法典视角,聚焦社会时事,让民法典根植于心、笃于行。在手中紧握法律戒尺、心中紧守做人尺度的基础上,真正学会以法治思维理解透民法典,并以此指引干事创业、生产生活的正确方向。切实让民法典精神融入到社会群众大事小情的处理之中,引导社会群体善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让守法者受保护、违法者受惩戒,在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民法典1260条,基本囊括了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主体之一,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这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推动法治建设行稳致远、保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作者: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刘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