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塑料用品的难降解等问题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挑战。从2008年“限塑”令颁布,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再到《“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出台明晰塑料污染防治路径,面对塑料污染这一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始终全力以赴,建立健全塑料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国担当。有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稳步下降,已由“限塑”令前的一度超过20%下降至目前的3%以内。
塑料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凸显出了“点对点”隐藏性塑料污染治理难题,加之塑料的替代产品推广应用不足,塑料用品回收利用不彻底等因素,塑料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5月16日发布了最新报告《关掉水龙头: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并创造循环经济》。报告指出,如果各国及时行动,到2040年全球塑料污染有望减少80%。首先,需要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以减少问题的严重性。其次,呼吁进行三种市场转变,即再利用、回收和重新定位多样化产品。
防治塑料污染要持之以恒。一是在思想上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通过使用环保购物袋、外卖选择无餐具、外出自带随行杯等小举措,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强化智能监控、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支撑,加强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地区等的“白色污染”防治;三是做好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回收利用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在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的同时,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可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至70%的能耗。由此可见打造好循环利用链条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对生态友好、价格亲民的塑料产品“替代品”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可降解产品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化工艺处置,变“垃圾”为再生资源,打开塑料污染治理新思路。(作者:南海新区政法信访办 姚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