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四季采摘”火了小日子!这个村建成威海首个“国字号”生态农场

2023-06-12 编辑: 宋倩

      

      6月3日,天气闷热,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的蓝莓大棚里反倒凉快。村党支部书记于海峰蹲在地头,捻着叶子仔细瞧。看见记者,他拍掉裤腿上的泥,热情招呼起来:“快尝尝,刚熟的蓝莓,稀甜!”

      早些年,西铺头村因为一朵花出了名——特殊品种牡丹,经过加工制成干花,能卖上千元。现在,有了更多“致富花”在这里扎根,靠休闲采摘等各类新业态,村集体收入一年可增加1600多万元。

      沿村里平坦水泥路走下去,就能看到西铺头村的“采摘一条街”,40多个大棚从村头一直排到山上。于海峰介绍,村子今年评上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农场,集体收入持续增长,靠的就是这些大棚。

      一样是大棚,凭啥西铺头村就能种成响当当的“国字号”?

      掀开塑料布帘子,肥嘟嘟的花生小柿子映入眼帘,村民刘峰正在分拣熟果。小柿子彤红,足有寻常品种两三倍大。刘峰说:“有机肥,不打药,品质和产量比打药的还高。”

      用有机肥不难,难在不打药。大棚里湿度大、温度高,水果生长过程中总会遇上灰霉病等,处理不好要烂掉一片秧。西铺头村组织队伍到各地学习,引进烟熏技术等,将问题一一破解。

      2月的草莓,3月的草莓柿子、花生小柿子,4月的樱桃……随着大家学成回来,“黑科技”在40多个大棚里得到推广。西铺头村打造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全时旅游体系,“小时候的味道”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四季采摘”带火了旅游,也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新光景。今年,村“两委”班子集体商量,决定把40多个大棚的维护管理权下放,发动村民承包大棚,实现大棚管护和村民致富的“一箭双雕”。

      刘峰就是首批“尝鲜”的村民之一。“干得好不好,收成说了算!”蹲在分拣好的小柿子旁,他扒拉手指头算起来:亩产翻番,能达到1.5万斤以上,一斤卖20元左右,“每年收入二三十万不成问题!”

      包括刘峰在内,越来越多的村民端起“金饭碗”。干的,是从家骑车5分钟就能上岗的新工作;住的,是典雅整洁的“花园洋房”;逛的,是比起城里也不遑多让的咖啡图书馆……去年,西铺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约4万元,更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回村就业。

      “嘀——”微信响起,收到新的订单,刘峰又在棚里忙活起来。火红的小柿子,带来火红的日子。(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文/图 通讯员 郭彦成 张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