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胶东天福山、威海抗日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创建人之一,是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胶东半岛、在延安宝塔山下、在抗美援朝战场、在白山黑水松花江畔,都留下了他战斗和工作的身影,他就是曾任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书记的吕志恒。
吕志恒
投身革命赴胶东
吕志恒,又名吕其恩,曾用名吕其臣、吕光军。1911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王家岛东滩屯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11岁时才进入小学读书。他为人侠义,乐于助人,1928至1931年,在庄河县初中读书期间,因秘密组织几个同学惩治作恶的警察,受到学校降级处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为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吕志恒毅然偕同同乡吕建东、吕赛及弟弟吕其惠渡海到烟台市第八中学就读。
在烟台读书期间,吕志恒接近进步同学,阅读进步书刊,与进步同学秘密组织建立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学生组织,在《芝罘日报》《东海日报》上创办副刊,撰写散文、诗歌等进步文艺作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春,因参与领导烟台学生抗议国民党警察非法打死学生徐明娥的游行示威斗争被学校勒令退学。
1935年7月,吕志恒和吕其惠、柳运光、李紫辉等人乘海轮离开烟台转抵北平,在北平大学当旁听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吕志恒,以示革命的恒心。入党后,吕志恒当过党的秘密交通员,与在弘达中学读书并已入党的弟弟吕其惠一起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后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坚定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6月,吕志恒受中共北方局的派遣回到烟台,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重新组建中共烟台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烟台工委),担任工委书记。在此期间,吕志恒一方面加强了对“民先”这一党的外围组织的领导,成立了烟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民先”烟台大队部;另一方面,迅速建立和恢复烟台地区党的组织。1936年10月,在与胶东临时特委取得联系后,北方局根据胶东的实际,决定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与烟台工委合并,成立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兼任中共烟台工委书记。由此,与中央一度失去联系的胶东党组织开始接受北方局的领导,并理顺了各基层组织的关系,使胶东地区党的各方面工作迅速出现新的局面。是年末,由于叛徒出卖,中共胶东临时工委机关遭破坏,临时工委书记理琪被捕。此后,吕志恒为胶东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倾尽热血无所求
1937年2月,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威海卫重新组建,吕志恒担任书记。他以小学教员身份,由李紫辉协助工作。以威海卫为中心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的组织。
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威海旧址
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为威海起义的筹备、宣传、发动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暑假,国民党威海卫管理公署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吕志恒借此机会发动青年教师抗日救国,组织夏戎、王政安等地下党员参加训练班,使“民先”组织在学校、在国民党的政训处和海军教导队都建立起来,“民先”威海队部骨干分子孙端夫、袁时若、赵野民等在以后的武装起义中都作出重要贡献。8月,以吕志恒为书记的临时工委调烟台“民先”队员张次愚、宋坚到威海协助领导筹划武装起义,并通过李紫辉与孙明光取得联系,做孙明光胞兄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的统战工作。在日军侵入山东后,按照上级党的指示和威海的实际情况,党组织及时制定了“利用矛盾,发展统战,壮大自己”的方针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7年12月中旬,理琪从济南监狱获释回到胶东,重建了中共胶东特委,理琪担任特委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天福山起义。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1938年1月15日,中共胶东特委又提前发动威海起义。正是由于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和细致统战工作,威海起义一举成功。
威海起义后,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威海起义队伍与天福山起义队伍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日军侵占烟台后,“三军”主力部队为了西上抗日,在雷神庙战斗中与日军激战,特委书记理琪不幸牺牲。革命虽暂时遭受挫折,但吕志恒等“三军”负责人并未丧失信心。他们深入部队,统一干群的思想认识,使全体指战员振奋了战斗精神,随即率部继续西上蓬莱、黄县。“三军”和胶东抗日游击三支队战斗在蓬、黄、掖一带,创建了蓬黄掖抗日根据地,为后来胶东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后山东省委派从延安来的王文任胶东特委书记,吕志恒调任组织部长。1938年12月,胶东特委改为中共胶东区委,吕志恒继续担任组织部长。在此期间,吕志恒加强了胶东干部的培训和提拔使用,使一大批新干部走上战斗岗位。
1939年9月初,吕志恒和于眉、柳运光、张修竹、于洪锦等在胶东区光荣地当选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并赴延安参会。由于七大延期召开,吕志恒进入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延安整风运动,从事中央党校审干工作,后任中央党校校务部副部长。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东北立奇功
1945年8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致电中共胶东区委,令其派出干部带少量部队,以东北义勇军名义,从海上去东北了解情况和开展工作。胶东区委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吕其恩任司令员,邹大鹏任政委,于克任副司令员,柳运光任政治部主任,携带大功率电台,由少数武装护送,渡海前往东北侦察。经过一昼夜海上颠簸,到达吕志恒的故乡庄河县王家岛。
吕志恒回到东北,恢复名字吕其恩,利用原有的社会关系执行战略侦察和建立地下组织的任务,从此踏上新的征程。经吕志恒等同志侦察后上报给山东军区和延安中央社会部的电报,是中共中央获得的关于东北地区和苏军态度的第一份详细的情况通报,所反映的情况对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调整起了决定性的参考作用。
1945年9月,邹大鹏(左二)、吕其恩(右四)、于克(右二)与苏联红军合影
吕志恒、邹大鹏等渡海登陆庄河后,成立了辽东省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庄河县人民政府,吕志恒任县长。数日后,吕志恒率部收复了普兰店,在普兰店、貔子窝和城子疃一带设置一个新的县政府——新金县,打通了连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水上交通线,为山东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创造了条件。
吕志恒(右一)迎接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在丹东登陆后合影
先遣队进入东北一个月后,发展成3000余人规模的部队。至10月下旬,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圆满完成赴东北的艰巨任务后,奉命奔赴安东、沈阳等地,投入解放东北的新战斗。1945年11月,吕志恒奉命率部接收安东市(今丹东市),成立安东保安司令部,任司令员;不久,任安东市委书记、市长兼安东省政府副主席。他深入发动群众,进行接收敌伪工厂、没收敌伪物资、处理敌伪土地的工作,引导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参军参战,使当时的安东在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中走在了前列。
抗美援朝期间,吕志恒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任志愿军后勤部五分部部长兼党委书记。五分部设在朝鲜北部的交通要道上,针对敌机出动的规律和轰炸扫射的特点,吕志恒组织干部战士加强对空瞭望,想方设法为运输部队搞好伪装隐蔽,及时清理路面障碍,抢修被破坏的铁路公路,确保道路畅通无阻。五分部担负的运输线,成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52年6月28日,吕志恒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建功立业好市长
1952年12月,吕志恒任哈尔滨市市长,从此结束了戎马生涯,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岗位。他一到哈尔滨,就废寝忘食地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确保国家在哈尔滨市重点建设工程的竣工和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1957年夏秋之交,松花江流域遭到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吕志恒担任防汛指挥部总指挥,组织了几十万人防洪大军,昼夜奋战,使哈尔滨市安然脱险。9月6日这一天被定为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日。
1956年6月1日,吕志恒为哈尔滨市儿童铁路通车剪彩
吕志恒任职哈尔滨市期间,紧抓城市发展和繁荣,精心规划、整顿、建设和管理这座中国北方名城,被誉为哈尔滨工业基地的开拓者、城市建设的设计师、抗洪抢险的指挥员。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为哈尔滨市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耗尽毕生精力,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誉为“我们的好市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志恒遭受迫害。1979年7月18日,因病去世,终年68岁。彭真、洪学智、任仲夷等分别题词悼念,洪学智题词为:“吕其恩同志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我们永远怀念他。”
倾尽热血无所求,建功立业照千秋。吕志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发扬。(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