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5时许,《爱我人民爱我军·走进双拥模范城文登》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首播。
从一座城的生长,看一个时代的进发;从一群人的故事,看一脉精神的传承。文登区是胶东抗战开始的地方,1937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一声枪响,开启了红色胶东的英雄史诗篇章。时至今日,胶东军民抗战的革命精神在文登区得到继承发扬,万亩军民共建虾池等新的传奇也在这里诞生。
“文登元素”亮相央视

“这里,创建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这里,到处涌现着军民共建的鱼水深情;这里,新时代的双拥之花光荣绽放……”伴随着这样一段旁白序引,《爱我人民爱我军·走进双拥模范城文登》节目揭开帷幕。
节目有精彩的歌舞、曲艺,其中“文登元素”生动展现。山东籍青年曲艺演员表演的山东快书《烽火天福山》,带领观众重温了战火硝烟中的红色故事。
在文登区,还诞生了一支红色宣讲队伍——天福山女子民兵班。多年来,她们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接待了近40万人次参观,以实际行动将“红色文登”的故事传播开来。此次,女子民兵班的宣讲员们也登上了节目舞台,亮出看家本领,将胶东军民的浓浓鱼水情讲给全国观众听。

节目中,文登花饽饽、鲁绣、剪纸、柳编、泥塑、布玩具非遗传承人纷纷“站台”,推介有着厚重历史并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的手艺作品。其中,文登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荣涛带来了寓意“民安物阜·幸福文登”的花饽饽。“花饽饽制作工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文登,不论是逢年过节、婚迎嫁娶,或是老人庆寿、学子登科,花饽饽都是桌上的必需品。”面对镜头,林荣涛用朴实的话语自豪地介绍被誉为文登名片的“香饽饽”。
节目在歌伴舞《不忘初心》中结束,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和新时代文登的发展也感染了现场演职人员。“前辈吃的苦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这些红色革命历史,我们要永远牢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罗旭说。
“双拥城”激荡浓浓鱼水情
文登区是双拥模范城,界石镇宋家庄村是全国首批军民共建文明村。“一片爱民田、一条鱼水渠、一座连心桥、一口拥军井”的故事在宋家庄村口口相传。
双拥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文登这片热土,渗透进文登人的血脉。退役军人王文水、于海先等从人民子弟兵到致富带头人,虽然褪下了军装,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节目中,王文水说:“小车不倒年年推,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干下去。”在文登区,还有很多像王文水一样的老兵,红色精神坐标永远在他们的人生中发光。
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带来合唱表演《少年中国说》,该校是胶东半岛第一所红军小学,又名中国工农红军文登红军小学。为弘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近年来,文登区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聘请老战士、优秀官兵担任课外辅导员,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军事训练、军营开放日、红色研学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党爱军的热情。
站在新起点,文登区双拥工作风帆正劲。以建设“红色文登”为引领,文登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激发蓬勃的奋斗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杨正刘凌玉/文 通讯员张斌纪哲/图)
从一座城的生长,看一个时代的进发;从一群人的故事,看一脉精神的传承。文登区是胶东抗战开始的地方,1937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一声枪响,开启了红色胶东的英雄史诗篇章。时至今日,胶东军民抗战的革命精神在文登区得到继承发扬,万亩军民共建虾池等新的传奇也在这里诞生。
“文登元素”亮相央视

节目有精彩的歌舞、曲艺,其中“文登元素”生动展现。山东籍青年曲艺演员表演的山东快书《烽火天福山》,带领观众重温了战火硝烟中的红色故事。
在文登区,还诞生了一支红色宣讲队伍——天福山女子民兵班。多年来,她们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接待了近40万人次参观,以实际行动将“红色文登”的故事传播开来。此次,女子民兵班的宣讲员们也登上了节目舞台,亮出看家本领,将胶东军民的浓浓鱼水情讲给全国观众听。


节目在歌伴舞《不忘初心》中结束,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和新时代文登的发展也感染了现场演职人员。“前辈吃的苦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这些红色革命历史,我们要永远牢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罗旭说。
“双拥城”激荡浓浓鱼水情
文登区是双拥模范城,界石镇宋家庄村是全国首批军民共建文明村。“一片爱民田、一条鱼水渠、一座连心桥、一口拥军井”的故事在宋家庄村口口相传。

官兵到敬老院为老人义务剪发
节目中,播放了一则宋家庄村的采访片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宫云亭讲述了拥军井的由来。上世纪60年代,宋家庄村吃水困难,驻扎在这里的子弟兵,二十年如一日地为村民挑水,后来还帮村民打了口井。“部队离开之后,我们的情谊没有断,他们帮我们村修了广场、装了路灯,我们也把这口井改名为拥军井。”宫云亭说。

驻军部队到文登区大水泊镇口子村义诊。
文登区的双拥工作服务大局,紧跟时代,从万亩“八一”林到万亩军民共建虾池,从万里改造光缆到百余公里的军民共建路等,到处涌现着军民共建的鱼水深情。双拥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文登这片热土,渗透进文登人的血脉。退役军人王文水、于海先等从人民子弟兵到致富带头人,虽然褪下了军装,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节目中,王文水说:“小车不倒年年推,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干下去。”在文登区,还有很多像王文水一样的老兵,红色精神坐标永远在他们的人生中发光。
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带来合唱表演《少年中国说》,该校是胶东半岛第一所红军小学,又名中国工农红军文登红军小学。为弘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近年来,文登区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聘请老战士、优秀官兵担任课外辅导员,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军事训练、军营开放日、红色研学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党爱军的热情。
站在新起点,文登区双拥工作风帆正劲。以建设“红色文登”为引领,文登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激发蓬勃的奋斗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杨正刘凌玉/文 通讯员张斌纪哲/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胡 杨
编辑:蔡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