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沉淀、世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文化塑造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同铸就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彰显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中国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而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纽带作用和认同功能,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提升。(作者:南海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宫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