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以渔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也孕育了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色彩。在文化交流碰撞的当今时代,如何巧借文化赋能让中华文明更好地延续下去,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华文明拂去灰尘,让其重新焕发光彩。
坚持文化“两创”,要以传承为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往今来,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世界上底蕴最为深厚的文化资源。渔家号子在时光里沉淀,海洋渔耕技艺在历史中延续,无数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中华儿女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独有印记。只有守正创新,保留中华文化的基因,方能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血脉,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坚持文化“两创”,要以创新为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为这古老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虚拟现实、全息影像、互动影视,传统文化也搭乘上了数字化的快车,越发历久弥新。春晚武术《演武》就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带领观众穿入百年古画《武僧演武图》,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切身感受中华武术的劲逸之美。创新,使传统文化在形式多变中成为了新时代的特殊潮流。
坚持文化“两创”,要以做精为要。如果将创造性转化看作是传统文化“形”的更新,那么创新性发展就是传统文化“神”的延续。如今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在初始的惊艳之后,却出现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竞相模仿,有形无神,使得各地的文化特色越来越模糊。唯有在文化两创中坚持精益求精,立足本地,发掘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实现形神兼备、蓬勃发展。
渔歌不绝唱新韵,文化两创起新篇。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助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将会在新时代发展中迸发生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中,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文化底色和精神支撑。(作者:荣成市统计局 辛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