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绿色未来的齐鲁“碳”索

2023-07-18 编辑: 宋倩

      

      若要问近期最火的一个词,那毫无疑问,一定是“热”,而热并不应该成为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小院夜深凉似水,一池明月浸荷花”“新绿侵人襟袖爽,满川烟水助清凉”……曾几何时,古人的“凉夏”只有在诗词中才能被感受到。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氟利昂……看似“温暖”的二氧化碳却正在给我们以无法承受的“窒息感”。于是我们纷纷来到户外,找寻让身心惬意的“良方”。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这样一种颜色,它源于自然、盈于自然而又达于自然。

      这就是绿色。

      “湖上青山翠作堆,葱葱郁郁气佳哉。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苏轼便曾在诗中如是评价绿色的作用。当喧嚣尘杂让人们心倦神疲之时,抬眼四顾,便可以在青山绿水中洗净双眼、消除烦躁、荡涤灵魂。

      绿色,这个最常见的颜色,拥有多么强大的净化性和治愈力。绿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谓拥有极高的“出镜率”。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设色中国山水画,以“夺得千峰翠色来”为代表的绿釉瓷器……无一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诠释。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迈步新时代,“绿色”在发展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已经成为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不仅代表着一份纯净,更代表着一种能力。

      一幅绿色画卷正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联日韩、西通欧亚,是北方第一人口、经济大省,人口、经济总量均占北方地区的五分之一以上,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山东成为了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山东省谋划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近五年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8%,整合退出地炼产能2352万吨,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021年的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46.8%;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6300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经过多年砥砺奋进,山东交上了一份厚重而亮丽的答卷,站在了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的新起点上。

      城市治理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威海将建设“无废城市”作为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力点,在中心城区环翠区,目前累计建成“无废细胞”150个、垃圾分类房170座,顺利通过“两个清零、一个提标”省级验收,华夏城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科技赋能与便民生活相得益彰。山东的数字强省建设同样为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增色,枣庄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公交领域“一码通行”,制发全省首张排污许可证和环评电子批复;东营市创新“一证一码”模式在全省率先取消纸质健康证发放;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全国首家“无证明景区”……

      从“粗、黑、重”到“高、精、尖”,如今的山东,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创新动力蓬勃迸发、数字赋能态势强劲、绿色低碳成效彰显、营商环境系统重塑,成绩令人欣喜。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让15.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绿意昂然。

      近日,“畅游齐鲁 趣玩消夏”暨2023好客山东游品荟启动仪式在烟台举行,会上发布四项系列文旅产品,其中,“乐享清凉”作为主题之一令人印象深刻。

      郁达夫曾在《故都的秋》罗列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美景每处别具一格,组成了一幅北平秋色图。而瀑布如叠的济南九如山,山泉清冽的临沂竹泉村,冯虚御风的淄博红叶柿岩,青绿交织的威海千里山海自驾公路……当车水马龙与清新静谧“同框”,想来,如果以《齐鲁的绿》为题作文一篇,也会别具特色。

      “绿动齐鲁” 不只是一种顶层设计,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方能“碳”索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离不开“碳”,换言之,低碳生活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改变过去的种种“不合理”。

      在低碳穿着方面,要选择天然原料衣物,选择棉麻质地的衣物,减少过度盲目消费,回收利用闲置衣物,尽量减少洗衣机使用次数等。在低碳饮食方面,要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按需取餐”,荤素搭配、合理膳食,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尽量选择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等。在低碳居住方面,要减少电梯使用,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即时关灯、关水。在低碳出行方面,要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优先选用污染较小的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优先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或低排量汽车。在低碳办公方面,要使用自然光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办公,适当调节电脑屏幕亮度,尽量减少纸张打印,选用双面打印、复印等。

      低碳生活,是一种方式,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汇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新时代的“齐鲁青未了”需要我们共同书写。(作者:乳山市第二中学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