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男,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威海人,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中学教师。
潜心育人 满腔豪情
于海洋自2010年从事生物教学工作开始,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将“学厚为师,德高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在工作中,他潜心钻研,主动学习,不仅教学成绩优异,更与学生相处和谐。在学科教学之余,他积极参与学校的科创带队工作,在智能机器人、计算机、无人机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带队指导的学生有几十人次在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
2020年8月28日,于海洋正式成为山东省威海市第八批援青支教教师的一员。选择了高原就选择了吃苦,于海洋用满腔的豪情与不懈的努力去领悟“援青支教”真正含义,用对高原的无限深情去诠释“援青人”的真谛,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支教的奋斗目标。鲁青两地教育因学生基础不同,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甚至在教材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我来支教,我要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清楚,如果套用当地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模式,按部就班上课、下课,支教就失去了意义。为此,入青的几个月,于海洋努力克服初入高原身体的不良反应,认真分析两地学情,深入教师和学生中进行细致的了解,寻求一个合理的突破口,力求把威海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守望心田 甘之如饴
于海洋任教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两个班级的生物课,这里的孩子天生带着一股羞涩,不敢主动和老师说话,这与他们闭塞的生活环境有关。虽然他们没有东部沿海地区城里孩子那样的优越生活条件,也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但是他们都有着好学的决心,顽强的精神,执着的毅力和淳朴的品质。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家庭生活条件,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于海洋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用爱去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内心。对犯错的学生,他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包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在课后,他积极与学生交流,谈心,讲大海的浩瀚,讲外面的世界,帮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很快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律性都有了很大提高,班级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海洋用宽容仁爱,在学生们心灵上耕耘,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塑造出一个个健康美好,充满活力的心灵。
援青支教期间,尽管于海洋在身体上有诸多不适,但他在心灵上每天都很开心。他开心的是听到孩子们说他的生物课最有趣,让他们能感受到不同的乐趣,是下课后有同学跑来询问关于生物的各种知识……在于海洋心中,他更感谢他的孩子们,正因有了他们琅琅书声的陪伴,让他不再感到孤独,有了他们迷人的笑颜在眼前,让他看到高原别样的美丽。任教期间,于海洋发现班级内有学生连基本学习用品都不舍得买,在向班级其他学生侧面了解情况后,他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访,发现他们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于是便资助了两名家庭困难的孩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带给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跨越时空 共享云端
为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教育教学中,于海洋积极参与生物学科组的集体研讨活动,和生物组的老师共享他从威海带来的教育资源,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互相听课,相互研讨,让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依托门源三中名师工作室,于海洋在全县集团化教研活动中执教《生物圈》复习课,积极参加与门源教师的“同课异构”,加强集团内学校的交流。在援青工作期间,他全力融入到同学科的教师队伍之中,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搭建了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
一年的“支青”工作结束后,于海洋并未终端与门源三中的联系。返威后,他利用网络,跨越时空,继续同门源三中的师生们进行云端交流,将现在的课件、备课、课堂实录等教学资源与他们实时共享,实现了资源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也大大地加深了双方的友谊。
援青之行不做“过客”,秉承初心,坚定信念,于海洋用他的实际行动付诸微薄之力,浇灌出跨越山海的民族团结之花,也点亮了更多高原孩子的梦想之路。他说:“这是大海与大山的情缘,我将坚定地走在这条有缘的路上,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